间断性心前区闷痛3个月

时间:2022-06-21 02:06:31

病历简介

患者,男,64岁,3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疼痛无放射,持续时间约5分钟,无大汗,休息后疼痛消失,未介意。此后每于劳累后即出现上述症状,每月发作5~7次,每次持续时间均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发病至今近3个月,没有经过系统检查和治疗。因在近1周内病情加重,每天发作3~5次,甚至休息时亦发作,含服硝酸甘油后心前区疼痛减轻,自发病后,无心悸、气短和恶心、呕吐:无尿少及双下肢浮肿;无咳嗽、咳痰和胸痛,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治疗。

既往史: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痛史。体格检查:T36.8℃,P70次/分,R18次/分,BP 130/80mmHg。体态微胖,活动自如,全身皮肤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胸部外形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64次/分,律整,心音低钝,A2>P2,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其余(-)。

辅助检查结果:TC 5.7 mmol/L'LDL-C 4.3 mmol/L,HDL-C 1.2 mmol/L,TG 2.3retool/L,空腹血糖5.5mmol/L,心电图示V2~V5 ST段下移0.10~0.2mV。

第一次查房

经治医师报告完整病历,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I级。并提议对该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

主治医师本病例主要特点表现在:①反复性心前区闷痛为主;②发病前有劳累诱发因素;③疼痛持续时间在3~5分钟,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近1周内发作频率和诱因发生改变。结合血脂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基本同意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I级。为进一步明确病情,应该补充做血心肌三酶和肌钙蛋白。

心脏彩超暂不用做。因患者无心悸、气短和呼吸困难:无尿少及双下肢浮肿:无咳嗽、咳痰,查体心脏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亦无浮肿。考虑患者可能无心脏瓣膜病,心功能尚可,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负担。

第二次查房

经治医师汇报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结果:血肌钙蛋白阴性;血心肌三酶:肌酸激酶(cK)180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5IU/L,乳酸脱氢酶(LDH)168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0.8IU/L。

主治医师通过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结果,我们一方面可以得出明确诊断,另一方面还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到病人的整体病情状态。病人目前是: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②不稳定型心绞痛;③心功能I级。

主任医师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的诊断依据是根据年龄、血脂和心电图改变。此次发作频率和诱因发生改变,故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基本可除外急性心肌梗死,但是亦应注意预防。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严重程度不同,其处理和预后也有很大差别。在临床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低危组:新发的或原有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中危组:就诊前1个月(但48小时内未发作)发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高危组:就诊前48小时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本病人属于高危组,所以立即收患者住院。

一般处理: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心电监测。如有呼吸困难、发绀,立即给予吸氧,剧烈疼痛不缓解者可皮下注射吗啡5~10 mg。持续不缓解应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

β受体阻滞剂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改善心肌缺血的最主要药物,应逐步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当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疗效不满意时,可换用钙拮抗剂、长效硝酸酯类。当单用β受体阻滞剂疗效不满意时,也可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长效硝酸酯,对于严重心绞痛患者必要时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及长效硝酸酯三药合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及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危险,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治疗。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应用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行急诊冠脉造影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上一篇:应用物理方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下一篇:急性心律失常的急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