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更应“殊途同归”

时间:2022-06-21 01:16:12

【摘 要】“同课异构”这种形式有助于让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同时,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互助互学,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而又有效的教研方式。老师们面对同一个课题、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迥异的教学策略,殊途同归,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策略;一一列举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加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有利于教师地实践与探索。因此,“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赋予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这也为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同课异构”这种形式有助于让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同时,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互助互学,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而又有效的教研方式。

最近,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我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认真听取了王老师、陈老师、朱老师设计的同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我认为三位老师面对同一个课题、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迥异的教学策略,殊途同归,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自然、不漏痕迹

三位老师中王老师的导入最简洁,直接切入正题;朱老师以游戏导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陈老师在例题前的笔墨为后面例题的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虽然处理方式不同,但都成功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以体验为主线,感悟策略

教学策略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所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立足于让学生经历并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策略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

三位老师都以体验策略为主线展开教学。解决例1,先让学生独立用小棒围长方形,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围法的多样性,进而产生探求“有多少种不同围法”的欲望,同时萌生策略的需要。在展示与交流环节中,让学生评价,从而发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考虑方法。突出有序思考的价值。朱老师小棒、表格同时进行,王老师操作后让学生发现了再填表,我们比较欣赏王老师的设计,陈老师的这个环节显得有些偏长了,有些长长的概念不出示也可以,学生理解了就行了。例2我认为朱老师改编了教材,把知识点放在种花的情境中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两道例题浑然一体。但相比较其他两位老师而言,课本教材没有挖掘透彻,有些花哨的感觉。例2比例1深了一步,要让学生考虑如果买1种、如果买2种、如果买3种的不同情况,从而体会到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需要在例举之前先分类。三位老师如果在两个例题教学后比较一下异同,让学生明确都是用一一例举的方法,但例2要先分类,这样学生思路也许会更清晰。 策略不同于方法,方法是外显的,而策略则是内隐的,因而策略需要感悟。三节课学生对于策略的学习过程都不是机械“搭建”的过程,而是斟酌品味的过程。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深化了数学思考,对“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认识科学而深刻了。

三、以“有序”为核心,建构策略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要把结果依次罗列出来。那么这些结果中应“从谁开始”,“至谁终止”?若天马行空般地去找,就很难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解决例1,首次突出“有序”。三位老师的课体现了“有序”不是老师的给予,而是学生的感悟。教学中,逐步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有序”思想逐步生成的过程。学生发现,因为无序,所以容易遗漏,因为有序,所以不会重复,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要有序列举,这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后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

解决例2,再次深化“有序”。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思维层次的提高,因为它情况复杂,所以需要先进行分类再列举。分类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同时,对于每一类所有选法的列举,仍然要“有序”思考。三位老师用语言叙述和列表的方法,使学生对“有序”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例1例2解决之后,三位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前面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比较在解决两个例题时思考方法的相同之处,让学生发现两个例题都是运用“有序”的策略解决的,那就更突出了优化的策略。三节课,紧紧围绕“有序”,引领学生逐步建构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学生在“需要策略——形成策略——理解策略——优化策略”的过程中感知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思考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四、以应用为挈机,内化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但策略的学习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巩固环节。王老师以课本为本,在练习题的基础上,把“投中2次”改为“投了2次”,提升了课堂的深度,让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考虑,增强问题的挑战性,在思维碰撞中去发现要把“投了两次”的情况先分成两次都投中、一次投中一次没中和两次都没投中三类,再一一列举,这样,既使学生内化了列举的策略,又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也真正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是要应用于生活的。朱冰老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一次次的列举中,问题不攻自破。老师的投靶游戏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放轻松、去体验,为顺利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顺利解答铺设了台阶。但遗憾的是朱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放手不够,陈老师各环节的教学还要紧凑一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三位老师的课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还是为我们带来了新理念的气息。

上一篇:例谈“比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对青少年实施亲情和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