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再思考

时间:2022-06-20 04:50:20

《三峡好人》再思考

其三,从整部影片来看,导演设置了四种常见的物品:烟、酒、糖、茶。虽非名贵的物品,却也透漏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在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下,曾经为人民所熟知的传统文化,则显得如此的黯淡,而这种文化上的反差,也正是“异化”的一种间接反映。

(三)社会的异化

诚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人自身的异化也会反映在与他人的关系或社会关系上的异化。《三峡好人》即是通过这种人性的异化进而引发出社会性的异化。其主要是借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来刻画这些异化场面。

例如影片中出现的楼房如火箭般腾空而起的画面,此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可理解为当下社会中所倡导的“中国梦”、“强国梦”。然而又可以看出,在它上升的一瞬间,又有着多少的不知名的楼房在瞬间的崩塌。当一个国家寄希望通过改革来实现复兴,却依旧存在着人们“命悬一线”的状态,这又是否会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而千年的遗址随着改革的浪潮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样的代价又是否过高,或许只能由后人评说。于此导演借用超现实的手法,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对现实的无情的撕裂,似乎也暗含着对社会异化状态的再思考。

三、“异化”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说,还是笔者眼中《三峡好人》的多重异化性,其皆蕴含了一定的史学性价值,又具有着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说即是对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进行批判,在他看来: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5]

马克思看到了这种异化的残酷性,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提倡共产社会,也是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这一点从现在看来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三峡好人》影片来看,其中也蕴含了多重性的意蕴。如韩三明对妻子的宽容,对小混混的善良之举,又如劳动工人的朴实、真诚……这应该就是导演所要刻画的“好人”形象。虽然生存的路途充满了艰难,但最不能丢弃的是良心!这或许就是韩三明“好人一生平安”铃声的真实含义所在吧。

终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还是《三峡好人》多重异化性,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社会的弊病,更在于通过此而为后人展示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4,272,270,275,269,297.

上一篇:The Id Alienation and Lost Harmony―the Cha... 下一篇:Study on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