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圣埃克絮佩里不会

时间:2022-06-20 11:01:20

2016年第一期《语文学习》刊载了肖培东老师的《此中有真意,欲辩不忘言》一文,拜读以后,有一个问题想要和肖老师商榷。

《在沙漠中心》节选自《人类的大地》,这是圣埃克絮佩里写的小说,因为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此书,很多时候,书中主人公的思想状态就是作者自我思想的投射,所以肖老师把主人公的思想当作作者的思想也未尝不可。肖老师教学此文时抓住文章中加双引号的三句话,来梳理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变化过程,即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设计很巧妙,可以想见,肖老师的课堂也一定是充满了深层次的感悟和智慧的碰撞的。但是,我倒是感觉,在此文中,圣埃克絮佩里从来不曾绝望,他的内心始终如一的“平静”和“坦然”!

何以作此结论?肖老师在文中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那我们也用老先生的这一经典妙法来看书,从书中寻找支持。

肖老师重点抓住的第一句话“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出现在文章第四节,作者在描写了一连串的身体感受以后,得出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联系上下文,找找产生这样的身体感觉的“别的原因”是什么。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显然,极端的“干渴”使我产生了“大限将至”的想法,而他对于这一感受的评价是“多奇怪啊”,只是认为出乎自己的意料。在文章的第十一节,还有这样的话“如果人体不能忍受三天不喝水,那可绝不是我的错。”“我过去没想到自己对于水源竟是那么依赖,我没料到人的忍耐力竟是如此短促。”所以面对大限将至,圣埃克絮佩里有痛苦,但仅限于生理上的痛苦,有面对人的生理脆弱的无奈,但是绝对不是绝望。

正如肖老师所说,文章叙述“我们”在飞机失事以后困于沙漠的体验和思索,着重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我们站得更高一点看,文章一共二十一节次。第十节之前写“我们”遭遇的困难和感受,十一到十九节主要写“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二十、二十一节写“我们”准备重新上路。“我们”遭遇的困难主要有三个:寒冷、狂风和干渴,其中干渴特别挑战人的生理极限,让人产生许多异乎寻常的感受,但是生理上无论如何难受,“我”从来没有绝望过,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文章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了。第九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认为这句话就是文眼,加黑体的地方特别值得细读,真正可以读出圣埃克絮佩里的内心,读出他与众不同的高洁。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濒临死亡,“我”的心情怎样呢?快速默读9-10节,找到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

学生1: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

学生2: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师:找出最能够体现“我”的心理状态的一个词语。

生:平静,而且是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

师:为什么是“超越了任何希望”?老师作下面的改动,是否可行?

屏显: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感觉平静,一种绝望的平静。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1到19节,从文中找找理由。

学生阅读以后回答。

生1:两者不可以置换。

虽然词意相近,都有“希望断绝,毫无希望”的含义,但是感彩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走过独特的人生路途,经历了独有的人生风雨,还是一个乐观的生命。

生2:我也认为不可以置换。作者的选择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他认为自己“死得其所”。请大家看17节,就有一句话“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师:非常好!“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选择?

生:得其所:找到合适的地方,“死得其所”一般用来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作者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为了有价值的事付出生命,也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不会表现为“绝望”,如果“绝望”了,侧重于精神上被打败,比如消沉、沮丧、暴怒甚至崩溃等等,而作者是坦然的,所以是平静的,最多因为生理上的脆弱,有那么一点点的无奈。

师:说得太好了!你真正走进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内心。

显然,圣埃克絮佩里不曾绝望,文章前一部分展示更多的是在干渴煎熬之下的生理上的难受,绝非绝望,这是要与肖老师商榷的。而且,如果能够和圣埃克絮佩里走得更近一些,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你一定就会知道,他的人生词典中,没有“绝望”一词。

首先,翱翔蓝天是圣埃克絮佩里执着一生的无悔选择。

他选择了翱翔,就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蓝天。1912年夏天,当年颇有名气的飞行员魏德林带着他第一次飞上蓝天。从此,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埋下了翱翔的梦想种子。后来,他应征入伍,自费参加飞行训练并且最终获得军事飞行员合格证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从第一次驾机飞上蓝天,他就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飞行员:“我酷爱这个行业……尤其是喜欢这种孤独寂寥的感受,只有上升到四千米的高空,与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单独作伴时才会有这种感受。”虽然屡经事故,死亡的气息一次又一次压迫着他,但是他没有改变,没有退缩。飞行、翱翔,在蓝天和白云之间描画绚丽的人生轨迹。既然选定,便一生执着,一生挚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生命绝对不会绝望。

其次,他珍爱生命,又无惧死亡。

飞行员,在那一个时代,注定和死神比翼齐飞。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冒险家,对于生死,他会无所谓。恰恰相反,圣埃克絮佩里非常珍视生命,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忧虑,也有担心,也会害怕,但是他不恐惧。

“有人想把这种人和斗牛士或亡命之徒混为一谈,说他们都是不怕死的人。但是我并不推崇这样一种对死亡的蔑视。如果对死亡的蔑视并不是植根于一种公认的责任感的话,那它只不过是一种缺乏朝气或是过分幼稚的表现。”同样的,他在《在沙漠中心》一文里说道,他一点儿不喜欢斗牛士,不喜欢危险,他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生命。虽然他的生命屡屡涉险,但是圣埃克絮佩里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业特点。

他一生行走于死亡的边缘,他知道,死神随时都想攫取他的生命,他和死神一直在进行一场搏斗。一次次涉险,一次次脱险,他比任何人都珍视生命,因为活着对于他是多么的不容易,生命弥足珍贵。但是,如果死亡一定要取走他的生命,他也一定坦然面对,绝对不会惊慌失措,气急败坏,更不会绝望。

再者,他有着伟大崇高的人生观念。

圣埃克絮佩里的身上闪耀着崇高的人性之美,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极高思考就在于“人”的责任感,他一辈子秉承着整个人类的责任感。

“做人,恰恰就是要负责任。”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这一份责任。如果说,因为喜欢,他选择了飞行,更因为责任,他选择了终生的坚持。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圣埃克絮佩里《夜航》写的序言中说:“我尤其感激作者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这样的一个生命,注定不会过白开水一样的平庸生活,不会“像蚂蚁一样的虫豸”一般地活着,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荒唐而短促地度过人生。这一颗不羁的灵魂,一定会寻找有意义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自己寻找自由,是为了人类,为了这一份责任感。

也是因为强烈的责任感,他坚持写作,同时赋予写作特别的意义。这样的一个生命,是充实而幸福的,怎会绝望?

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絮佩里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再也没有回来。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直到本世纪初才找到飞机残骸。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

天空晴明如洗,碧蓝的天幕下,圣埃克絮佩里的座机缓缓坠落,从一片蓝色的天幕中静静地飘然而下,另一片蓝承接了他,给了他一个最终的安身之所。他的脸上淡定而平静,没有恐惧、没有悲伤,甚至没有一点点的遗憾……

一位伟大的飞行员陨落了,一个自由的翱翔者的文字留下了。记录了勇者的奋斗,承载了仁者的责任,凝聚了智者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上一篇: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