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6-20 07:25:30

谈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阵地。它为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获得发展。因此,应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能完成的实验,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入理解的知识,去触摸课堂教学所不可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动手,去多思、多做,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诱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考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究活动需要质疑。疑是对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前的一种焦急心理,它是学生企盼新知识的重要源泉。

在新课结束后,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能激发孩子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指导学生做了蚯蚓对光、对湿度的反应两个实验,那么蚯蚓对温度和土壤的要求呢?此时教师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布置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察验证。这样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其它液体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探索事物的本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除此之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研究问题。如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方法很多,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实验方法,学生的方法不一定与书中一致,教师要求学生各自回家,根据自家情况设计实验方法,了解种子的萌况。再如在“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科普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节纸?平时一般用什么当草稿纸?你是否有双面使用每张纸张的习惯?您平时是否注意节约纸张?您用过的本子中剩余的空白纸大约有多少?您认为节约纸张这个概念应该被推广吗?等系列相关问题,再在生活中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活动。

二、立足实践,开拓创新思维

成功的科学课,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在他们心中掀起继续实践探索的涟漪。如在教过《蜗牛》一课后,学生去花坛、墙角、草丛里采集蜗牛,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蜗牛的资料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教过《磁铁有磁性》一课后,学生寻找教室、家里哪些地方应用了磁铁;教过《花、果实和种子》有关昆虫传粉的内容,有的学生用长长的线拴着蜜蜂,随它飞到花心中,然后在一旁静静地看它怎样采集花粉,又怎样把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上;教过《各种各样的花》以后,设计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研究一些开花的蔬菜,如白菜花、南瓜的花以及开花植物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情况。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植物的花,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然,小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凭的是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科普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登录活动主题网站进行网站体验活动,同学们共同参与了在线做贺卡、填字争英雄、闯关智慧球、种树小能手等游戏,通过各种小游戏,向同学们生动地传达了节约纸张的意义,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以集体、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纸艺大比拼。通过系列纸艺互动活动,激发同学们发现身边的废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变废为宝,废纸在他们手中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时装和手工艺品。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创新意识,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时,不能强迫命令,而要讲明意义,正面启发诱导。在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时,树立一些好的典型,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如在开展“给科学观察记日记”的活动前,除了讲竺可桢等科学家的故事,还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优秀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制作叶画前,先出示一些很美的叶画给学生欣赏,再对学生提出要求:采集的叶片形状各种类要尽量多一些;叶子要压平压干;构图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等。指导学生开展养蚕活动时,组织比赛看谁的蚕长得好,结的茧子大,结的蚕丝长。这样的实践效果就比较好。

三、家校结合,给予创新空间

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要做到“三敢”,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来帮助学生从自己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开始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培植或饲养与教学有关的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农田及果园等,让学生调查生态系统并写出生态平衡方面的调查报告。在讲水资源污染问题时,让学生调查周围的水资源情况,收集有关青村地区的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等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那将是对课本资源最好的拓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要让家长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学活动,首先要让家长了解科学课,知道科学课学什么,怎样学,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孩子在家中玩石头、捏泥巴、捉蟋蟀、看蚂蚁等,这是学校课堂上产生浓厚兴趣的延续,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贪玩,不爱干净,粗涉,以至毁灭他们探索大科学的热情。教师要多途径了解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及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情况,收集家长积极支持孩子的典型事例,在家长和学生中广为宣传。如教学《种植我们的植物》一课后,在学生家长们的帮助下,同学们种植了各种颜色的凤仙花并坚持课外科学观察;学生把种植了近二个月的凤仙花送给学校,摆放在升旗台两边的花坛,各种粉红的、大红的、紫的、白色的的凤仙花争奇斗艳,成了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学校把有些家长帮助自己孩子种植凤仙花和探究实践活动的场景用DV记录下来在家长会上播放,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家长的态度,对学生的课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能否坚持下来,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

四、展示成果,激发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不但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而且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表现出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好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课外实践的研究成果能得到比较好的展示,好的成果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肯定,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次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在“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科普实践活动中,通过制作纸艺品、出手抄报、办宣传画等作品评奖及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各种成果在班上展评,评出 “最佳作品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好的氛围。

总之,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必须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始终,竭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创新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创新能力之花在课外实践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奖结果揭... 下一篇:挥洒个性 展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