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06-20 05:22:00

汉阴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摘要: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诱发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既单独作用,又互相影响和叠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作用是其主要的内在因素,而影响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外在因素主要为:降雨的强度与历时、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与方式以及地震的强度与范围。因此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对于正确地采取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 影响因素

一、汉阴县地质灾害类型

汉阴县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三类。截止2012年底,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共计267处,其中滑坡244处,崩塌12处,泥石流11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1.4%,4.5%,4.1%[2]。

二、汉阴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2.1地形地貌

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地势高陡起伏,地形变化复杂,沟谷纵横交错,侵蚀切割强烈。地形地貌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决定因素。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发育于中、低山山麓斜坡、丘陵斜坡及“V”字型狭窄沟道中,尤其是在上、下陡、中间缓和上陡下缓或上缓下陡的复合坡,堆积层滑坡特别发育,多处在环谷状洼地、狭长浅槽及分水岭下方附近或半山腰上。这类复合坡中的相对缓坡段,是残坡积堆积物堆积贮存的良好场所。

2.2岩土体类型

岩土体类型是构成斜坡的物质基础,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前提,它主要取决于岩土体的完整程度,结构面的抗剪性能,岩体的强度及岩体的抗风化能力等。

在低、中山区坡度为40°以上的高陡斜坡上,分布着大面积的变质岩,以易风化的板岩、千枚岩、片岩为主,顺坡面堆积着1-3m厚的松散残坡积碎石土,在与基岩接触面之间存在着结构面,遇水软化,形成软弱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边坡土体高速下滑,在狭窄的沟道里,受暴雨影响,很快转化为沟谷型泥石流。在缓坡或浅宽洼地内,堆积物主要为坡洪积碎石土、粉质粘土、砂卵砾石等,厚度一般为2-10m,由于岩土体本身岩性的差异,在暴雨或连阴雨天,边坡土体易渗水,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多级滑动,一般相对稳定期较长,多属于低速蠕动变形阶段,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在陡坡地段,尤其是国道和乡镇公路通过的山坡,由于局部岩体支离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常产生基岩崩塌或小型顺层基岩滑动,严重地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

阶地区主要以河流冲积物为主,上部为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层,山洪的暴发,常在阶面上覆盖一层含碎石的粘土和粉质粘土,地势低缓,土体抗剪强度较高,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与人类建房修路、种田等工程切坡、形成临空面有直接关系。

2.3地质构造

汉阴县地处秦岭印支褶皱带和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以南东-北西向断层为主,控制着区域内地形地貌的塑造,降低区域内岩土体的强度,以及基岩裂隙水的贮存,月河断裂横贯全区中部,破碎带由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宽约200-500m。这些破碎岩体使边坡失稳,在暴雨的携带下,为缓坡低洼地松散堆积层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4水的作用

水的作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分为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其中降雨是直接诱发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

(1)降雨

汉阴县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mm,雨量多集中在7、8、9月,常以暴雨、连阴雨出现,既是雨量出现的高峰期,也是滑坡、泥石流最活跃时期。由于连续降雨,使软质岩石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松散碎屑物呈饱和状态,在透水层和下部岩体接触面上形成软弱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便产生向下滑移。在狭窄的沟谷中,常因连阴雨软化沟坡及沟道松散堆积物,易产生沟谷型泥石流。

(2)地表水

地表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的长年流水,二是灌渠和水田蓄水,虽然都是地表水,但对产生地质灾害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河流地表水对河道两侧岩土体和松散堆积物的长期侧蚀浸润,使组成斜坡表层物质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灌渠和水田水的渗漏,虽然水量不大,季节性较强,但可使松散堆积物处于饱和状态,一部分渗水长期沿结构面软化浸泡,在坡体静水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而产生滑坡。

(3)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地表下渗水,除月河盆地以外,其它地区分布较贫乏,多以泉水形式出露,地下水对滑坡形成的作用非常大,常在滑坡剪出口溢出,浸泡土体使其软化或泥化,增加容重,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加速滑坡的下滑速度,起到了“剂”的作用。

2.5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多居住在阶地、宽浅洼地或沟道两侧及沟口,这些区域易于开挖建房,大部分开挖坡脚形成陡坎,无挡护措施或少部分用干石墙挡护,当大量雨水下渗,使边坡土体浸水,增加了土体的荷载,加大了坡体的重力,易产生局部滑塌,逐渐连通成整体向下滑移。区内公路的修建,开挖形成高陡边坡,放炮取石,坡体加载,不合理弃土、弃碴,使斜坡变得不稳定。盘山渠道和大量水田水的下渗,增加了土体含水量,软化了土体的结构面,加速了边坡的下滑速度。开采矿石形成的大量弃碴,不合理堆放,在暴雨洪水作用下,导致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人类对山地、林地不合理的开发,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尤其是中低山区的坡地大多开垦耕种,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坡面土体流失和降雨的渗入强度,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区内多数堆积层滑坡与其有关[1]。

参考文献:

[1]尤敦生,张增民,彭学军,等.陕西省汉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2002-02.

[2]赵振山.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议[D].长安大学,2013.

上一篇:浅谈关于蒙药制剂过程中对混合物提取工艺的研... 下一篇:试议贾平凹小说《倒流河》里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