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三大法宝

时间:2022-06-20 05:08:27

大学生的三大法宝

【摘 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准确把脉大学生的要害之处,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三大法宝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47-01

近日,突然有想跟大学生朋友说些什么的冲动。这个中动因,既有我对青春昭华、蓬勃朝气大学生的真心喜爱,也有而立多年即将不惑,享受多年大学教师奉禄的责任,更有对时下见诸媒体报端的大学生虐心事件的反思。谈及大学生的三大法宝,个人以为是:树立科学信仰,拥有健全人格,富有批判精神。

一、树立科学信仰

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他的著作《大学何为》中认为:“大学以精神为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由人生。”信仰,正是精神世界的动力源。信仰指的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是人的主心骨,是指引人生前行的灯塔,是使人从生物人进化到文化人的精神动力。人能摆脱自身低级的生物存在靠的就是信仰。马克思在17岁的时候,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在此文中,青年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的福利而努力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是有了这份崇高的职业信仰,马克思才能成为被世人爱戴的精神导师。相反,没有信仰的人生是空洞而苍白的,没有信仰的心灵是荒芜而黑暗的,没有信仰的存在是虚无而可悲的。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信仰是多元的,如,职业信仰,爱情信仰,社会信仰,道德信仰,法治信仰等等,莫衷一是。不论何种信仰,至少需要一种信仰去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高地。从 “没有理想,就是我最大的失败” 的马加爵案,到“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案到“西安药家最嚣张”的药家鑫案到毕业季的新调侃“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林森浩案等等――系列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彰显着大学生人性的扭曲,而根源相似性在于:他们是缺失信仰的。如此,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孤独自卑,叛逆骄纵等不良心理会泛滥开去,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缺失信仰,没有精神家园的大学生,是不可能正视人生,正视社会,也不可能为祖国的未来自觉担当的!

二、拥有健全人格

人格,即一种在结构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人格特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人格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概括了健康人格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为:①自我广泛的能力,具有极广的活动范围;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看待事物;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十分清楚;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生活定向。综上,笔者以为,健全人格简言之即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人、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正如狄更斯所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这种健全心态,包含个体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对事物、事态的理性看待及包容,对社会交往的参与热情,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以及精神与外在气质的和谐。可见,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心灵修炼、社会交互行为与精、气、神在抗争下的共生共长。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全人格,于已于社会都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健全人格,拥有阳光心态,才能于得意时不忘形,于失意时不颓废,于嘈杂中不迷乱,于游离中不无助,一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安康和良性发展,一个社会也才能获得和谐发展和兴旺发达。

三、富有批判精神

《大学》开篇提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柏拉图也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可见,无论是止于至善的追求还是对真理的追求,都需要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大学自由思想之核心,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一国文化传承主要阵地的高校,更要成为批判之先驱。然而,从“钱学森之问”到中国人鲜有问鼎世界诺贝尔奖的现实,似乎在追问“中国大学的批判精神究竟去哪儿呢?”然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批判的结果。只有批判,才能打破陈规,敢为人先,才能创造出学术兼抑下的多元繁荣。也只有批判,才能确立新的思想,建构新的体系,创造新的世界。批判是不作政治的附庸,也不为财富所折腰。批判既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本着理性的精神,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只凭习惯而逆来顺受于权威观点,旨在为追求真理而探索。作为民族摇篮的社会文化正是在理论、观念、权威的否定之否定中,在观念、理论的新旧更替中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大学没有了批判精神,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丧失了批判精神,社会文化将变得迷信、僵化、固步自封,社会文明也必将在批判精神的丧失中陨落。

综上,大学生的三大法宝即树立科学信仰,拥有健全人格,富有批判精神,祝愿大学生朋友们用此三大法宝书写人生最美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 凌坚.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人格教育.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9-15

[2] 刘奇.思想政治课中人格教育的意义和策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政府化解对策...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