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06-20 05:07:46

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房屋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地基与基础施工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认真的进行施工,确保优质、安全、高速地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关键词]房屋建筑;基础工程;防治措施;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067-01

房屋建筑地基和基础都为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如果发生事故往往难以补救,甚至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安全性、使用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上部结构的安全度、整体性、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经济性和可能性。

1.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特点

施工技术复杂性。基础施工常需要根据建筑结构情况进行多工种配合作业,比如土石方、土建、土方开挖、运输等都需要多工种交叉配合施工,并且施工这所用的物资和设备种类繁多,需要高水平的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

基坑工程施工难度大。我国是人口密集大国,城市中建筑受空间和面积的约束,通常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时受到一定场地的限制,施工难度加大,对周围邻近建筑或相关工程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安全和保护,所以,要求基坑施工技术水平较高。

基础埋置较深。城市中房屋建筑通常受面积的限制,层数修建的较高,所以要求的基础埋置深度也深,在天然地基条件下,基础埋置深度一般为建筑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当采用桩基条件时,控制为建筑高度的十五分之一,且桩长度不考虑在埋置深度内,故基础埋置较深,加大施工技术难度是房屋建筑基础施工典型特点。

防止基抗沉降。基础施工需要考虑裙房与主楼,以及工程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关系,为避免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基础沉降,要求在实际的基础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基础工程测量和沉降观测工作,提前预防,消除沉降差异,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事故易发性。由于上述技术特点,在土方开挖,模板安装等环节,基础施工的事故发生率还是需要高度防范的,尤其是在生产高峰期,更要注意来自土方塌陷、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电气伤害等带来的危险。

2.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分析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结构漏水。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通风孔道堵塞。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3.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地基基础的选型地基作为建筑实体和地基的连接物,发挥着将建筑实体竖向的荷载力传输给地基的作用。如果地基的荷载力足够大,而且基础分布和建筑实体竖向分布一致的话,那么可以采用独立的地基:如果地基荷载力达不到承载要求,或者建筑物过高,那么可以采用筏形地基基础,这种基础的有点是比独立地基更加的稳定,但是造价比独立地基要高。假设地基承载力不足,属于软土地基,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由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其它等构成的地基,那么在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泥沙,为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如果地基土是淤泥的话,而上层土层又比较薄的情况下,应该避免在施工中扰乱淤泥分布的措施。在选择地基处理方式的时候,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增加建筑实体对地基不均匀的适应能力,针对已经确定的地基处理办法,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多次试验进行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要严格遵守目前的建筑工程守则的各项数据,并在施工期间定时进行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

换填基层法、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强夯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沙石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

房屋基础处理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裂度等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施工前应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为满足地基和沉降要求.可以采用桩基础或人工处理地基,而人工挖孔桩适用于:也下水位较深,且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因此采取桩基础作为本建筑的基础比较理想。方案中我们要着重考虑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最大间隙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通用的减少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们一般采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并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采取措施。在施工中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沉降后浇带,应根据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在采用天然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m,不满足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与高层建筑的架空层贯通,期间设置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

参考文献

[1]彭光明.浅谈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2]陈广.对几种常见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年第2期.

[3]李寓,薛文碧.建筑桩基础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刘霜菊,李彩英.浅谈房屋建筑常见柔性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华章.2011(15).

[5]曹优峰.对建筑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0).

[6]梁开福.探讨建筑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

上一篇: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加强建筑施工现场进度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