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6-20 04:22:15

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俾斯麦型社会保障即称联邦德国模式,这是一种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模式。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现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典范性,开创性。本文从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展开,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浅析这些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 法律

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和法国晚了一百多年。但是却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90年代初,德国才完成工业革命,促使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飞跃进步,社会物质财富飞速增长,也使得德国有能力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恶劣的工作环境,再加缺乏法律保护,工人们只能被默默的资本家剥削和压榨。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出于加强帝国军备实力的考虑,德国俾斯麦首相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然后又相继颁布了《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适用于孤儿寡妇的《遗族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还有从1927年开始实施的《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德国从国家法律制度上建立了人们从儿童,疾病,工伤,残疾,老年,工作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形成了现代世界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也是现今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必须在工业化上取得一定成效,采用这一类型的国家,必须拥有一定经济实力。除德国外,还有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北欧等国家。

二、俾斯麦型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社会保险采用“自助”原则

德国建立的是政府企业和雇员三者之间责任共担机制,实现社会风险保障的互助共济。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社会救济和社会照顾所需费用则有政府部门全部承担。而养老保险由雇主与雇员平均分担;工伤保险完全由雇主负担,老年人和残疾人必须缴纳满5年以上的保险费用方可领取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津贴。以政府必须通过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这样由三方提供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为社会保险金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来源,又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协调了劳资关系。

(二)受保障者“权义相等”的原则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就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德国在立法方面强调了个人和企业的义务和权利对等。劳动者只有缴纳保险费,并且在自身情况符合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时候才能有领取保险金的资格。另一方面,政府禁止滥用社会保障基金,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推迟某些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以此来减轻国家的负担,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活力。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实行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协调的原则

德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并不只是强调社会公平,而是注重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注重社会保障实施机制的效率和效果。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目标是以劳动者为核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社会成员在疾病、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援助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价值,即突出社会公平,又具有很较强的社会共济功能。

(四)社会保障管理自治原则

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是分散式管理,即社会保障的资金的筹集和分配都是由地方政府或行业组织进行分散和自律的管理。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2]社会保险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则主要进行监督和调解,其他的社会保险机构也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德国的社会保障的管理体系基本都是以企业以及劳动者作为主体,双方派代表组成或政府选派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办事机构,自治团体等负责办理各项保险业务,双方代表依照自行管理的原则进行。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在宏观上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为社会保障的实施构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必要时予以调节和干预,促进各方面协调行动。

三、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我们可以从德国的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其中的精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并且人口庞大,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通过学习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可以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强调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法制化

通过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完善的法制才能构建出公平的社会保障法律,进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立法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既定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的建设相对来说是落后的,立法层次较低;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的法律。并且社会保障执法、监督、实施机制都比较不成熟。出台一部社会保障法典,为社会保障管理提供保证。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和社会优抚法等,形成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居民占比大,并且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西方福利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我国应该制定当下基本国情和社会保障现状的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多种途径确定合理的保障范围、适度的保障水平、精确的保障规模,并确立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保障负担比例。再者拓宽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德国采用现收现付制,政府通过运作资金,鼓励社会多方面参与和形成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保障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性。

(三)统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且要明确各级政府和部的管理职责

建议由中央政府负责管理主要和重大的社会保障项目。并承担其中的主要财政责任,地方政府承担管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直接责任及相应的财政责任。改变传统分割管理的格局。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根据其职责对保障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部门间关系协调运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日常业务的网络化,计算机化。完善社会保险数据库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上一篇:曹植诗歌的叙事结构 下一篇:完善我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