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时间:2022-06-20 12:58:27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摘 要】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关于教育与经济互相影响的研究,国内外的学术论著和相关研究特别多。就世界整体发展状况来说是领先于我国的。现在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对于我国的职业技术研究多数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新经济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政府和学校双位一体,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民间办学,校企联合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发展;资源分配 政策法规;双向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发展概况整合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都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期待能有新的突破,随着经济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构建起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真正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相应的在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直是我国在教育发展中提出的战略性政策。随着各高校的发展,专业类型的不断的扩展,加强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经济进步的重中之重。随着政府政策的出台,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看重,职业教育借助这一发展契机实现了自身的飞跃。

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职业教育建设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比如职业教育已经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错节的现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能得到经济上的支持,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之间不能得到有效衔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短缺,人员技术分配不协调。当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超出了科学范围的预测,但是我国仍然有近1/3 的农村地区劳动力或多或少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但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却依然严峻。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些大城市缺口高达 30%。而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以及重工业开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技术工人尤其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

技术工人的整体质量低, 我国技术工人短缺,而且不得不说现有技术工人的质量也是一个不能乐观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大部分都是廉价劳动力。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连六成都达不到,光这些不过关的产品造成的损失就是一项巨大的开支。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并不多,更多的是传统制造业,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新产品开发不够,达到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水平的仅有 15%。

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缺失。从97年高考恢复以来, 我国的教育制度就是一种标准的“金字塔”结构,以普通的中小学学校为塔基,经过层层激烈的竞争,最终到达上层大学高等教育,整个竞争的过程就是挑选精英的过程。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策略及其政策

根据划分可以把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的改变,我们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中心和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这在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的生命力在于对整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社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以市场为目标,注重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并不是依靠企业的资助而是双方彼此帮助,学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教育成本,学校和企业合作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使企业与学校都获益非浅。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以职业群或相关职业领域为选择基础,这一教育方式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科技性能超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充足的资金投入,政策法规支持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使整个国家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战略,通过立法确立其法律地位,并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我国也不甘落后,相继制定了很多的政策法规。1996 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并开始实施,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法制化、正规化发展时期。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初步建立起了就业准入制度。

3.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成本性质的中国制造向技术性质的中国制造转变。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教师,实现教学和技术开发双重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若凡,夏建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于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

[2]吴光宇,金敏.普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

[3] 陶秋燕,李培均,杨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沿革及发展趋势.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

上一篇:关于完善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提升自来水公司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