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民间曲艺“老杨公”研究价值及挽救措施探讨

时间:2022-06-19 11:42:08

广西北海民间曲艺“老杨公”研究价值及挽救措施探讨

[摘要]流传于广西北海一带的民间曲艺“老杨公”,反映了北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本文对“老杨公”的起源、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从其蕴藏的价值出发,提出挽救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北海民间曲艺“老杨公”现状及价值挽救措施

Abstract:Spread in north sea area of guangxi folk quyi "Lao Yang male", reflect the north sea a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the "Lao Yang public" orig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from its reserves of value, based on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ave.

keywords: beihai folk quyi "Lao Yang male" status and value sa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I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民间曲艺“老杨公”,于明末清初时期在广西北海一带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老杨公”和“刘三姐”同为壮乡民间曲艺的瑰丽奇葩,他们之间有诸多共同点,如都起源于宗教,都采用对歌的形式等。“刘三姐”如今已成为壮乡文化的象征大放异彩。而与“刘三姐”相比,“老杨公”蕴藏的文化含义更深厚更特殊,但了解的人却越来越少。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位也得到肯定,有关北海文化的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对“老杨公”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寻求挽救措施,无疑对研究北海城市文化个性,挖掘其有益内涵,激发文化创新起推动作用。

一、“老杨公”简介

从源头、流变、传入到定型、盛行来看,民间曲艺“老杨公”都是中华“傩文化”宗教艺术的一块活化石。北海(合浦)作为西汉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大量中原人口和先进科技文化相继传入,“傩舞”也沿“秦军水道”传入古合浦。“傩”者,傩神也,即“用法术使危害人类的妖魔鬼怪不能动弹的人”。傩神的面相千姿百态,因时因地而异。“老杨公”正是中原傩神的一个变种,一个专属珠乡特有的傩神。至明清杂剧中“傩戏”兴起,老杨公便以傩神姿态现身于当地“酬灯赎褐”宗教仪式盛行于明清,流传至后世。

所谓“酬灯赎褐”,是“老杨公”登坛演艺的宗教仪式,也是北海地区民间求子和“脱乳名”等一整套古俗环节。相传“酬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有妇女人家都到社坛或祠庙灯会祈求生子,并选定一盏灯带回挂在闺房内,此为“添丁求子”(当地俚语“丁灯”音似)。如当年生子,来年元宵灯会挂上两盏灯以示双倍酬灯谢神;另有一种是更加大众化的酬灯行为,只要生了男孩,到二月初二便到社坛寺庙上灯感谢神恩。而“赎褐”是当地百姓为即将结婚的儿子“脱乳名”的宗教习俗,当地称为“受褐”。大凡添丁或娶媳之家,都要在厅堂中摆设“酬灯赎褐”的醮坛。这种祭祀仪式,包括有“起神、诵经、练兵、贺寿、拜塔、代塔、解灶、散神”等程序,“老杨公”则是穿插在“代塔”之后的一段曲艺表演。表演完毕观众离去,法师才在主家代表配合下秘密实施“解灶”和“散神”两个程序。至此,整个“酬灯赎褐”仪式才算圆满完成。

据《合浦县志》记述,“老杨公”是在“酬灯赎褐”宗教仪式上,用廉州话表演的一种例牌节目。其即兴表演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降生水潮院里的蔡九仙姑因动了凡思,被玉皇罚她下凡受苦。危难中得到南海观音化身的老杨公救她渡岸,指点迷津脱离苦海。其表演程序是:仙姑手持花扇,坐水潮叹唱“东海歌”出场。老杨公戴着面具左手拿纸火筒,右手执桨梢摆渡而上,唱“西海歌”与仙姑答讪,用“顺口溜”讲故事,边摇橹边唱“撑船调”、“棹船调”和“西江月”送仙姑登岸,仙姑唱“犯仙调”向老杨公道谢告别而去。神话表演后,观众中有善歌者自告奋勇与老杨公对歌,以难倒老杨公为结束,并当场剥掉其至尊假面具以示耻笑。

二、“老杨公”的研究价值

“老杨公”贴近民众,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风情和生活气息,反映北海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积淀和风貌,也成为研究北海文化的重要坐标。

1、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北海地区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中原人群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老杨公”也作为中原宗教文化传到北海。从其表演来看,有中原农耕文化和山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痕迹,也具备山水文化和海洋文化复合人文元素。清代以后,渔业成为北海地区的经济支柱,因海上生活终年涉险,未来安危难测,鬼神成为当地人至高无上的精神支柱。每月神诞和岁时节令、春秋社日、婚丧庆吊,城乡都例行酬神演戏,推崇“老杨公”表演以祈求平安。这一表演形式,把宗教祭祀和农闲娱乐结合起来,从娱神而走向娱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老杨公”表演具有请神迎福的宗教色彩,又有劝世说教的人生哲理,更兼有娱群乐众的艺术效果。以廉州话演唱,唱词优美婉约,形式规整匀称,且杂有大量俚语噱头和顺口溜等,表达了对多彩浪漫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幸福的追求。因故事情节生动,可编成音乐剧或神话歌舞剧;更因喜庆热闹的曲牌及舞蹈形式,也可演变成大型的民间歌舞。故而,它往往突破“酬灯赎褐”的程式,成为田头街坊和百姓舞台上魅力四射、雅俗共赏的风情艺术标签。

3、北海文化重要坐标。北海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来源于其善于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老杨公”傩面舞及宗教色彩,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傩面舞渊源很深,展现其远古的身影;又因北海古老的珍珠文化与今日本、印度及东南亚一带传承“傩舞”的“中外结合”,使其在南珠文化园地中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情,尽显个性,更具对外文化交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从“老杨公”傩舞的程式化表演和几百年的流传,可以作为研究北海民间、民俗风情,内陆与海外关系及沿海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成为研究北海文化的重要坐标。

三、“老杨公”濒临失传原因分析

“老杨公”深受珠乡人民群众喜爱,现在民间有喜庆之事,还时有演出活动。可惜世情沧桑,了解的人不多,如不进行挽救将濒临失传。通过调查了解,这种民间曲艺面临濒临失传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挑战。现代新颖的娱乐手段使年青的一代认为其是古老无用的东西。加上歌唱场合日益狭窄,观众已不参与对歌活动,人们认为其陈旧落后不能登大雅之堂。一些文艺团体表演,也没有“老杨公”的韵味;二是能完整表演的民间艺人大多已届高龄或谢世,人死艺灭后继无人,传承处于一个断层状态,能够完整观看“老杨公”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三是“老杨公”用合浦廉州方言唱词,发音特别,古而怪僻,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易发生改变甚至失传,难以流行和传承;四是宗教文化传播对“老杨公”有较大影响,但现在信教之人越来越少,包含大量宗教内容的“老杨公”受到冲击是肯定的。

四、挽救“老杨公”的建议措施

“老杨公”反映广大民众的劳动生活,是具有很强民族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展现北海地区的个性文化。政府应重视并加以保护,使这株在民间盛开了几百年的曲艺奇葩,继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1、注意发掘,推陈出新。“老杨公”的传承,精华与糟粕肯定会混杂一起。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流传,其深层宗教理念劝世说教、平安纳福,给老百姓带来某种人丁健朗、消灾解难的精神寄托,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与我们所倡导的文明富裕、和谐小康的社会,有着某种楔合之处。所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利用、与时俱进创出新意,正是其发扬推广的价值所在。

2、培养传承,发扬光大。“老杨公”的传承在今天受到限制,政府应组织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表演舞台,组织表演比赛活动,培养接班人,倡导恢复原来民间喜庆自发组织的表演形式,以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使之世代传承,并为保护其它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北海文化宝藏,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

3、加强宣传,打造品牌。“老杨公”本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而在传承濒危的状况下,更是属于极其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符合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可多得的形式。从长远的眼光看,“老杨公”还是极具开发利用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与当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起,作为海外联系及沿海文明发展的研究成果,开发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投放市场,吸引游客,这对宣传北海以及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更为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用增加活力。

参考文献:

1、《合浦县志》(合浦县志办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北海市志》(北海市志办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老杨公-北部湾畔文艺奇葩》 韩家照报道

4、《北海文化志》北海文艺创作研究所编1997年版

5、《民间曲艺-老杨公》 刘明贤整理

6、《珠乡曲艺概述》王戈论文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基于d-q变换的任意次谐波检测方法 下一篇:探究土建施工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