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小学科学实验失败的尴尬

时间:2022-06-19 09:22:01

化解小学科学实验失败的尴尬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主要通过开展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因此,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是衡量科学教学优劣的关键所在。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准备不当、器材局限、环境制约等原因,往往导致实验开展不顺,乃至实验失败。出现这种状况,令学生很失望,让教师很尴尬。为化解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现结合个人教学经历举例谈谈化解实验失败尴尬的几个策略。

一、选对材料,确保实验成功

在制作铁钉电磁铁的分组实验中,教师会给各组学生提供统一规格的铁钉(长约10cm)和导线(长约2m)。而其中的导线,就是家庭常用的电线(也叫花线)。用这种电线绕在铁钉上,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实验中,多数实验小组都是经过多人、多次尝试才勉强完成绕制;通电实验,大多数组的电磁铁只吸起二三枚大头针,有些组以失败告终(电磁铁好像没有磁性,一枚针也吸不起来)。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实验材料上,也就是实验用的电线。

这种电线,虽然易得,但是它不适合力量小的小学生用手绕制。为了用电安全,电线外面包有较厚的绝缘塑胶皮,可塑性差,用它进行绕制时用力要大,手一旦没捏住线圈就会反弹松开,这时往往又得从头再来。这让很多女生和个子小的男生望“线”兴叹。因此,必须找一种绝缘皮薄、线芯粗些的可塑性好的材料来替代。漆包线,学生用时容易刮掉漆,不行。偶然发现选用网线就好。

获取网线不难,网线拆分后就是8根单股铜线,粗细合适,且外皮色彩鲜艳,很受欢迎。学生用它绕制电磁铁的线圈很轻松,固定两端线头也容易,他们看到自己绕制的电磁铁能吸起十几枚甚至几十枚大头针时甚是兴奋。实验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神奇、实验乐趣,有效地激发他们了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好科学的积极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选取实验材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实验进程、效率以及实验者的体验,事关实验的成与败。因此,我们选取材料时,要兼顾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不拘泥于身边找材料,精心选对材料,确保实验成功。

二、巧妙变通,完善实验装置

在《电能从哪里来》一课的“我们来发电”环节中,让学生亲自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很有必要。但是,总有一些学生因看到自己发电点亮了小灯泡而兴奋过头,而后加快摇动的速度致使小灯泡被大电流烧坏,使得发电实验戛然而止,令大家非常扫兴……

让学生动手发电前,教师曾经告诫过学生:发电时,不能摇得太快,否则就会烧坏小灯泡。其实,不可能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摇动速度的快慢。教师过分强调发电时不能烧坏小灯泡,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思维,让他们担惊受怕、畏首畏尾,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少作限制要求,多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怎样能让学生尽情地发电而又不至于使灯泡烧坏呢?换一种灯泡,不易买到;换转子线圈,很不现实;对,就换定子上的磁铁。这种手摇发电机定子上的磁铁有2块,可拆卸,拿下其中的一块磁铁进行发电实验,一试成功,即使摇动的速度很快也不会烧坏灯泡。这个“一拿一放”的简单动作,却隐含着教师对发电机原理深刻思考,是智慧型的变通,它无成本地完善了实验装置,完美地解决了令人头疼“烧坏灯泡”的老问题。从此,教师不用像婆婆妈妈一样左强调、右告诫了,放心大胆让学生尽情地去享受发电带来的乐趣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每当实验失败或问题出现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归因到学生身上,而是要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并根据相关原理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找出解决实验问题最佳方案,促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完美的解决。

三、增设装置,提高实验效率

在测量磁铁不同位置磁力大小的实验中,是根据磁铁不同位置上能吸挂回形针的数量来衡量其磁力大小的。这个实验,在条形磁铁两端的位置上吸挂回形针很容易做到。但是,在磁铁的其他位置上吸挂回形针却很难做到。如尝试在磁铁四分之一处吸挂回形针,回形针总会被近端磁极的强磁所吸引而滑到磁铁的端头上,使磁铁不同位置磁力大小对比实验难以做成。

为了做好上述实验,应增加一个阻止回形针滑向磁极的装置。怎样实现呢?曾经想了很多方法,有的取材不易,有的影响观察,有的制作费力……最终选用的方法:在磁铁不同位置上各用一个橡皮圈扎一下,就像女生扎辫子一样。扎橡皮圈的方法简单易行,且不影响磁铁的磁性,能有效阻止回形针滑向磁极,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遇到问题,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乐于钻研,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就能找到一个化解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避免实验失败的尴尬,多多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会昌县会昌小学 江西】

上一篇:改进教法,让课堂不再沉寂 下一篇:让文本对话走进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