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6-19 09:02:41

PCT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46-0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0 年 12 月- 2011 年 11 月入院疑为细菌感染患者共 153 例,健康体检人员 51例, 根据 ACCP/ SCCM 共识会议及临床相关表现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血症组、细菌感染性 SIRS 组、局部细菌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各 51例, 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 PCT) 、超敏C -反应蛋白( hsCRP) 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 水平的测定及比较; 全部病例于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 h、5、9 d及出院前测定血清 PCT, hsCRP, WBC 水平。结果 在抗菌药物治疗前, 血清 PCT 在细菌感染性SIRS 组中轻度升高, 为( 1. 33±0. 51) ng / ml,在脓毒血症组中显著升高为( 33.08±6.17) ng/ ml;脓毒血症组中血清 PCT 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感染性 SIRS 组和局部细菌感染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动态监测脓毒血症组发现, 在抗菌药物治疗后血清 PCT 可快速下降,由( 23.32±6.25) ng/ ml 降至( 0.51±0. 21) ng/ ml,而hsCRP、 WBC 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分别为( 69.5±22.5) ~ ( 30.4±11. 7) ng/ ml、 ( 18. 4±11.2) ~( 13. 4±3.7) ×109/ L, 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 PCT。结论血清 PCT 检测可作为全身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对全身细菌感染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 PCT 检测能动态监测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变化, 能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血清 PCT 检测的结果可反映抗菌药物的疗效, 能为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脓毒血症; 超敏 C -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 12 月- 2011 年 11 月入院的疑为细菌感染患者共 153 例, 健康体检人员47例,根据 ACCP/ SCCM 共识会议及临床相关表现[1]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血症组51 例、 细菌感染性SIRS组51 例、 局部细菌感染组51 例及正常对照组51 例。

1. 2 基础疾病脓毒血症组患者51 例包括肺部、泌尿系、 肠道感染及化脓性扁桃体炎、 细菌性脑膜炎、 化脓性胆管炎、 化脓性胰腺炎等。细菌感染性SIRS 组患者51 例包括肺部、 肠道、 泌尿系感染及胰腺炎、 盆腔炎等。局部细菌感染组51 例包括肺部感染、 胰腺炎、 肾病、 糖尿病、 口腔溃疡等。

1. 3 测定方法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时测定血清PCT、 hsCRP、 WBC 水平, 全部病例于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 h、 5、 9 d 及出院前测定血清PCT、hsCRP、 WBC 水平。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DAS全自动酶联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清PCT 全自动定量检测,检测原理: 酶联荧光分析法( ELFA 法) 是以荧光剂为底物的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中应用固相针为载体, 增加了鼠抗人PCT单克隆抗体的吸附表面, 选择磷酸 4 -甲基伞型酮作发光剂,被A LP 催化水解、去磷酸化, 生成具有荧光活性的4 -甲基伞型酮,在450 nm 检测荧光强度, 与标准曲线比较自动计算血清PCT 浓度。同时测定人血清中hsCRP 的含量。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sysmex 2100 进行WBC 计数及分类。

1. 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如有差异, 多组间参数两两比较采用 LSD -t检验。百分率样本值先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后再进行检验。

2 结 果

2. 1 PCT、 hsCRP、 WBC 检测结果脓毒血症组、细菌感染性 SIRS 组、 局部细菌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前PCT、 hsCRP、 WBC 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1。脓毒血症组中血清PCT 浓度明显高于细菌感染性SIRS 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脓毒血症组 hsCRP、 WBC 与细菌感染性 SIR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细菌感染性 SIRS 组血清PCT、 hsCRP、 WBC 明显高于局部细菌感染组, 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 01) ; 局部细菌感染组血清PCT 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细菌感染组hsCRP、 WBC 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 1 各组治疗前 PCT、 hsCRP、 WBC 检测结果

组 别 PCT ( ng/ ml) h sCRP( mg/ L) WBC(×109 / L)

正常对照组 < 0. 05 15. 2±8. 4 8. 7±1. 2

局部细菌感染组 < 0. 05 37. 2±20. 3 11. 4±3. 2

细菌感染性SIRS组 1. 33±0. 51 52. 3±15. 4 15. 4±7. 5

脓毒血症组 33.08±6.17 58. 8±19. 2 15. 8±9. 2

注: PCT. 降钙素原; hsCRP. 超敏 C -反应蛋白;WBC. 外周血白细胞。

2. 2 脓毒血症组 PCT、 hsCRP、 WBC 治疗前后动态变化 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PCT 水平可显著升高, 当细菌感染被控制后, 血清PCT 可以迅速回落至正常范围,而 hsCRP、 WBC 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 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 PCT、 hsCRP、WBC 水平见表2。

表 2脓毒血症组 PCT、 hsCRP、 WBC 治疗前后动态变化

项 目 PCT ( ng/ ml) h sCRP( mg/ L) WBC(×109 / L)

治疗前 33.08±6.17 58. 8±19. 2 15. 8±9. 2

使用抗菌药物 24 h 23.32±6.25 ±22.5 18. 4±11.2

5 d 7. 78±1. 93 57. 5±16. 9 15. 4±4. 8

9 d 0.51±0. 21 30.4±11. 7 13. 4±3.7

出院前 < 0. 05 19. 4±. 8 7. 2±2. 2

注: PCT . 降钙素原; hsCRP. 超敏 C -反应蛋白; WBC. 外周血白细胞。

3 讨论

在本实验中, 我们对脓毒血症组、 细菌感染性SIRS 组、 局部细菌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清PCT、 hsCRP、 WBC 进行检测发现, hsCRP、 WBC并不是鉴别全身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的一个可靠指标[2]。Povoa等[3]提出了 hsCRP 能够独立预测脓毒血症的发生。但本研究认为, hsCRP 对于脓毒血症和细菌感染性 SIRS 的鉴别诊断价值不肯定.

hsCRP、 WBC 明显升高可能提示有严重的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脓毒血症和细菌感染性 SIRS 的严重程度。hsCRP、 WBC 作为一个炎症指标对于细菌感染性 SIRS 与局部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 hsCRP、 WBC 对于区分脓毒血症和细菌感染性SIRS 意义不大。而在脓毒血症发生时血清PCT明显升高, 而发生细菌感染性SIRS 时血清PCT 轻度增高, 局部细菌感染及正常人群血清 PCT 不增高,故血清PCT 可作为鉴别诊断脓毒血症的一个可靠指标,并可作为细菌感染早期的诊断指标, 这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血清PCT 优于其他标志物的一点还在于其可以显示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有研究认为,血浆中PCT 浓度的升高不仅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和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而且血浆中PCT 的动态监测结果更具临床意义, PCT 持续升高提示脓毒血症预后不佳,有效治疗后PCT 明显下降提示脓毒血症病情好转,血浆PCT 在入院后 48 h 内下降是预后良好的指标[4]。本研究动态观察了 51 例脓毒血症患者在入院至出院之间血清 PCT、 hsCRP、 WBC 的变化情况,其中44 例经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后痊愈, 7例死亡。发现血清 PCT 的升高可反映脓毒血症持续存在的状态,同时血清PCT 动态变化也可反映细菌感染控制情况,血清 PCT 在评估脓毒血症、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和脏器功能损害程度方面优于hsCRP和 WBC。因此, 血清PCT 的动态监测可对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做出评价,血清PCT 检测可作为一种简单、 可靠的临床病情监测方法, 将血清 PCT与hsCRP 及传统炎症指标相结合有助于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最终控制细菌感染。这也与国内外的研究相一致。总之, 在感染证据确定前,血清 PCT 可以作为全身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工具, 从而进行早期抗菌药物的有效治疗。由于用血清PCT 连续病程测定观察的病例还较少,对脓毒血症患者诊断、 疗效及预后判断还有待进一步总结, 但是从血清 PCT 浓度变化提示,血清PCT 变化可用于全身细菌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清PCT 变化与临床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PCT 变化对全身细菌感染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血清PCT 变化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及二重感染的发生提供帮助, 细菌感染患者PCT 变化优于体温、 白细胞及分类等传统炎性因子指标。

参考文献

[1]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ACCP/ SCCM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 Chest , 1992, 101: 1644 -1655.

[2]Joan M. The role of C -reactive protein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ants with suspected sepsis [J] . Adv Neo -n at al Care, 2003, 3( 1) : 3 -13.

[3] Povoa P, Almeida E , Moreira P, et al . C -reactive protein as an indicator of sepsis [J] . Intensive Care Med, 2008, 24:1052 - 1056.

[4] Claeys R, Vinken S, Spapen H, et al . Plasma procalciton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in acute septic shock: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orrelates [J]. Crit Care Med, 2002, 30( 4) : 757 -762.

作者单位:610072 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上一篇: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