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立法模式探析

时间:2022-06-19 07:43:58

人格权立法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人格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是否应独立成编引发学界讨论。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有其深刻合理之处和可行性,能够使未来民法典体系具有逻辑性,而且能更好的保护主体的人格权。

【关键词】人格权法 独立成编 制度设计

一、人格权法应否独立成编的几种模式

关于人格权应否独立成编,我国学者主要形成两种观点:一种是王利民教授认为的人格权法应当独立成编,另一种观点是梁慧星教授和徐国栋教授认为的人格权法没有必要独立成编,而应将其纳入人法中。当然;梁慧星教授和徐国栋教授的内部观点仍有不同之处。

(一)王利民教授人格权法应独立成编的主张

王利民教授认为民法典应专设一编规定人格权。他认为独立成编能体现民法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人格权与财产权同等重要理应单独设编。同时,他反对将人格权归入民事主体中,认为不应将人格权和主体的人格两个概念混淆。他认为,主体的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资格,是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人格权中的人格是指人格利益,是权利内容,包括健康、生命、隐私、名誉等人格利益,是“人之为人”应具备的基本的人格利益。另外王教授还认为,对人格权的规定不能完全委之于侵权法。

(二)梁慧星教授否定独立成编的相关主张

梁慧星教授主张不应在民法典中将人格权独立设编,只需将民法通则第5章第4节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纳入总则编自然人一章。梁教授认为人格权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资格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人格权就不是民事主体。

(三)徐国栋教授的反对独立成编的主张

徐国栋教授认为,应该在学理中用人的“主体性要素”概念来涵盖人格、人格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问题,以纯化“人法”的主体法特性。因此,徐教授认为应将人格权的规定纳入人法中。用一些上位概念如“人格法”来解决人格与人格权同规定于民事主体制度的矛盾。

二、对于上述观点的总结反思

纵观上述学者的观点,可知他们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将人格权纳入民事制度中。二是对于人格权的保护是否应全委之于侵权法。三是人格权法独立设编是否必要。因此,要确定人格权法是否独立设编,就必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人格权不应当纳入民事主体制度中

要明确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弄清民事主体的人格和人格权中的人格是否为同一概念。“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表示“面具,伪装”,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行为或是面具后的真实的自我.后来经中世纪经院学解释,被逐渐定义为表示理性的、个别的存在。现代学者认为,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物的独特品性。也就是说人格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真实的存在的一种精神形态。

学者王利明对于人格的理解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认为人格是权利主体。即它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权利主体。二是权利能力。在民法中对于权利能力的理解就是享有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三是一种人格利益。即它是一种受保护的利益。而第三种意义则是人之为人所享有的且应受保护的利益,即作为民事主体必须享有的利益,看似是随着民事主体而生的,即只要是民事主体,就享有人格利益即人格权,也即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专属享有的权利。然而细看下来。这种观点有其不合理之处,笔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首先,将人格权纳入民事主体制度中,会导致法典内的逻辑性混乱,不利于法典的统一和谐。

其次,因槿烁袢ㄌ逑蹬哟螅将其纳入民事主体制度会使民事主体这一编过于冗长、琐碎,影响各编的协调性。

再次,将人格权纳入民事主体制度中,不利于对人格权的保护。

(二)法人的人格权应予被承认

在讨论人格权法是否应当独立成编问题时,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人的人格权要不要被承认。笔者认为法人应当存在人格权,而且这种人格权应予被保护。从人格权的内容来看,现在各国规定的主要是生命、健康、姓名、荣誉、隐私权等。单从这些规定来看,似乎只有自然人才具有人格权,而法人由于缺乏伦理性要素导致精神利益无所依托,不应具有人格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人格权的本质出发。人格权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人格自由。人格权的主体应该是独立的,享有人格且能够依人格自由支配其自身权益的法律意义上的人。

(三)对于人格权的保护正面确认比反面保护更可行

反对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学者认为可以将人格权的保护委之于侵权责任法,认为侵权法完全可以实现人格权的保护。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侵权责任法不能完全替代人格权法。侵权法不是包罗万象的法律,它本身的功能是救济,它是在受害人遭受侵害之后对其遭受侵害的权益来提供的救济手段,而且它本身并不能设定权利; 而人格权法作为权利法,目的是用来确认公民、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权及其权能的法律,通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享有人格权,当人格权受到侵害时才能得到侵权法的保护。

三、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可行性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知,人格权制度不能纳入民事主体制度中,侵权责任法也不能替代人格权法,这就决定了人格权法必须单独设编。同时,人格权独立成编也符合民法典体系结构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民法主要调整两类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民事权利内主要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主要包括物权和债权,现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都已独立成编,但人身权这一块并未实现独立成编。这是民法典中的一个缺陷,因为它不能完全反映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可以使民法典结构和内容更加完整。而且这样做也符合大陆法系制定法典的逻辑理念。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格权更加容易受侵犯,而随着人们法制观念与权利意识的加强,人格权保护越来越重要,人格权立法也任重道远。

总之,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是人格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与民法典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又具有足够的科学理论的支持,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的人格权将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必将促进民法典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与民法同行-民法的发展与中国民法的未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曹险峰.《人格、人格权与中国民法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沈屮,许文洁.《隐私权论兼析人格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利明.《再论人格权的独立成编》【J】.法商研究,2012,1.

[5]王利明.《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2,2.

[6]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杨立新.《我国制定的必要性与现实性》【J】.光明日报,2012.

作者简介:张卓(1991-),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2014(经济法)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法。

上一篇:开源数据挖掘软件WEKA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审计对象心理态度与内审检查工作成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