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挡土墙坍塌修复施工技术

时间:2022-06-19 07:04:49

雨季挡土墙坍塌修复施工技术

摘 要:强降雨由地面大量浸入地道桥引道处挡土墙背墙路基下土体导致挡土墙坍塌,为防止持续再降雨或有重载时随时有可能导致倒塌扩大范围,为确保绝对安全,需要将坍塌及部分受损区域全部拆除、修复。

关键词:地道桥引道挡土墙;坍塌;抢险修复

1 工程概况

2013年6月29日开始普降中雨,2013年7月2日下午气象相关部门发来暴雨蓝色预警,由于连续降雨且雨量较大;松花路地道桥辅道有一大型工厂,场内大量雨水全部通过厂区大门排水对挡土墙连续冲刷,致使雨水浸入挡墙后土体,使墙体与土体分离,墙身受雨水浸泡,墙后土体受雨水浸泡后失去自身抗剪能力,土体失稳后滑落对挡墙产生瞬时的水平推力等因素。直接导致松花路地道桥2节(共30m)防撞墙与砌石挡土墙于2013年7月3日倒塌,两侧也分别不同程度(165m)向外严重偏移,同时辅道沥青路面在管线处出现严重塌陷且伴有裂缝。为防止持续再降雨或有重载时随时有可能导致倒塌扩大范围,为确保绝对安全,需要将受损部分全部拆除、修复(拆除既有砌石挡土墙及新建钢筋混凝土挡土墙195延米、辅道道路2486m2、人行道3509m2、铣刨罩面2655m2)。

2 拆除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为确保拆除受损段过程中安全、对既有附属结构不破坏及不留下安全隐患。必须先对挡土墙(地道桥侧)使用土体进行加固防护,再对挡土墙(全部辅道)原有道路结构层及部分路基凿除清理,工字钢防护后再由上而下逐次拆除。具体施工措施如下:

2.1 进场准备工作

2.1.1 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进场,做好本次抢险救援准备。

2.1.2 保证现场施工所需的施工工具、机械、材料、人员、水、电准时就位,同时布置安全防护设施材料。

2.1.3 施工前在施工场区搭设施工围档及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2.1.4 施工临电采用发电机自发电。

2.2 支护及拆除工作

2.2.1 受损段(地道桥侧)“防撞墙顶面”与“地道桥内行车道路面”高差7米,直接拆除有再次倒塌风险为确保拆除全过程的安全,先对挡土墙使用黄土堆置成梯形进行支护,支护高度为防撞墙面下返3-3.5米,宽度为顶面4米,采用1:1放坡保证拆除过程中机械安全,防止施工过程中土方塌方危及施工人员安全,同时在坡底角处码砂2层砂袋以确保道路整洁,在既有路面收水口处采用木板做好相应防护,见下图(地道桥侧支护图)。

图1

2.2.2 缚地道桥坍塌侧全部辅道范围内先采用挖掘机将原道路结构层进行破除运出以起到整体卸载作用,破除后将其下挖,下挖高度为原路面下返2m。挖除后采用12m长56b工字钢间距0.5m对其倒倒塌新建处进行支护,距离挡土墙外露面3.2m,中心距30cm布置,整体拆除后保证工字钢埋置(入土)深度为7m,在下挖路面上方采用36b工字钢进行加固焊接,具体形式见下图(工字钢布置立面图)。

2.2.3 由于气象部门预报下周将继续下雨,所以必须做好防雨工作,由于倒塌段对面工厂无排水措施,将继续向地道桥方向排水,所以在辅道外侧采用1m宽*0.5m深截水沟引流排水,防止冲刷挡土墙,防止再次倒塌。

2.2.4 上述工作完成后,由上至下进行分层拆除,分层高度1m,受损段边拆除边撤土,直至拆除至既有承台顶面高度。

3 修复施工方案

做好既有承台顶面清理工作,按照设计要求定出挡土墙线位,采用冲击钻进行钻孔并植入钢筋,挡土墙钢筋绑扎,支立模板,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碎石灌浆回填,辅道结构层恢复及清理现场。具体施工措施如下:

3.1 植筋

3.1.1 钻孔清孔注胶植入钢筋固化。

3.1.2 对既有承台表面清理完成后,对其进行植筋施工,施工前技术人员在需要钻孔部位网格挂线,确定钻孔位置,钻孔工序与植筋工序同时进行,钻孔结束后,对钢筋孔进行清理,用风压机吹三次,清除表面灰尘,清理工作结束后,用植筋剂将钢筋植入既有承台混凝土内。

3.2 挡土墙施工

3.2.1 钢筋制作及安装。钢筋在加工场地集中加工,切筋机切断,弯筋机弯制。钢筋的加工、组装符合下列规定:检查进场钢筋的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及时进行批量检验。不同等级规格的钢筋分别堆放,对检验合格的钢筋挂牌标识。加工钢筋时,清除表面油渍、漆污等,钢筋调整平直,无局部弯折。加工后的钢筋分批堆放,并注明使用部位及数量。钢筋的交叉点用铁丝绑扎牢固。使用混凝土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垫块与钢筋扎紧,并互相错开。绑扎完毕后质检员对钢筋规格、型号、数量进行检查,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报监理工程师检查,经检验评定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3.2.2 支立模板。模板尺寸严格按照现场放样标准,在外露面采用钢定型模板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非外漏面采用木模板拼装。上下根据标高均匀布置透拉筋间距0.6m(竖向)*0.75m(横向)形成网状、并使用PVC管套在混凝土内拉筋部分。模板外依次为横向ф42钢管上下两层垂直间距0.6m,安装后对尺寸进行检查、矫正,使其误差在满足规范要求之后使用前拉后支法进行加固。

3.2.3 混凝土浇筑。为确保整体抢险救援工作工期,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早强剂。混凝土输送车运输,用混凝土泵车进行混凝土灌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浇注前对钢筋进行检查,清理挡土墙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污垢,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至现场后,混凝土不得有离析、泌水等现象,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保持混凝土由高处落下的高度不得超过2m。混凝土浇筑方式,首先浇筑底0.5m部分,接茬部位刮毛为下次混凝土浇注提供良好的接茬环境,待先浇筑部分初凝后分层浇筑到位,每层厚度不得超过30cm,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棒的插入间距不得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插入下层5cm左右,不碰撞钢筋及模板。沉降缝内两侧壁平齐无搭叠,按设计要求将防水材料填塞紧密。按设计位置安设泄水孔,同时作好墙背反滤、防渗隔水设施。混凝土养生:混凝土采用土工布覆盖养生,土工布采用相邻处重叠100mm,专人浇水养护。

3.2.4 模板拆除。混凝土浇筑后达到规范允许拆除强度时进行拆除。

3.3 回填

混凝土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墙内采用碎石灌浆。

3.4 辅道施工

为保证辅道结构形成整体稳定体系,对结构层以下1.5m进行换填白灰土处理,结构层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3.5 防撞墙、栏杆及断缝处理施工

3.5.1 防撞墙的模板采用定型模板,2米为一节。钢筋绑扎好后,开始支立模板,防撞墙外侧模板悬空,而高度较高,故采用75*75*5mm角钢做成三角架,三角架前端伸出防撞墙1.5米,高为2.0米,在悬出端上用气焊割出三个孔洞,上面挂上1吨的手拉葫芦,外侧模板用手拉葫芦来吊起,随时可以调整其高度,放至设计位置,三角架后端用紧线器固定在板梁上。加固时模板上下设两道拉筋。砼浇筑时,采用商品砼,同时在混凝土中加入早强剂以确保本次抢险工期。浇筑过程中采用Ф50振捣棒振捣。

3.5.2 防撞墙混凝土浇筑完后,安装栏杆底座,焊上栏杆及扶手,栏杆及扶手要顺直流畅。

3.5.3 断缝处采用橡胶发泡填充料嵌填,并用伸缩缝密封硅橡胶封面。

结束语

黑龙江省地道桥在雨季坍塌尚属首例,本工程主体仅46天全部完成,于2013年11月通车至今,新建挡土墙、防撞墙、道路完好如初。通过本次修复工程实践表明,该施工方法的快速抢险修复应用,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创造了荣誉,并且丰富了抢险工程施工经验,对今后同类型事故的恢复起到了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2008.

[2]《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上一篇:试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加固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下一篇:关于建筑电气施工与结构配合及预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