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像梵音(一)5048尊洪武年鎏金佛像

时间:2022-06-19 06:59:43

金申回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87—1992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佛教考古。1996年7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著有《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佛教雕刻名品图录》《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的寺庙与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古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第一、第二辑)等著作20余部计200余万字。

十几年前,笔者偶然从琉璃厂海王村古董店购得一尊鎏金佛坐像,极小巧可爱。虽然仅高5.7厘米,却一丝不苟,无论面相、衣纹、台座制作均佳,有大像的气势,可谓以小见大(图1)。

值得赏玩的是,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有发愿文,字小如粟,共50字,文曰:

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供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这尊小像我加以简略的考证,撰文发表在《收藏家》杂志上。这发愿文中的“周府”,在发表时误识为“同府”,上海的徐汝聪女士随后也在《收藏家》介绍了这5048尊之中的一尊,释为“周府”,应该以周府为是。洪武丙子即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600余年。

据《明史》记载,这周府应指的是朱元璋的第五予朱觏,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朱槠未经批准,擅离封地,到早年驻守过的风阳游玩,不料犯了大忌、按制,未经皇帝许可,不得擅离制地朱元璋闻之大怒,拟将其流放云南,后经朝臣说情,让其暂住京师,两年后又恢复爵,洪熙元年(1425年)朱楠卒,谥日“定”,故亦称周定王。

周定王的墓建在河南禹州市无梁镇的老官山,又称明山、太白山。这里林木葱茏。当地人称这座山为”青石寨,红石门,头枕金字石,脚踩莲花盆”,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

1936年时,附近山下王家村的乔黑老汉在犁地时不料牛腿陷入了地中,这才发现了定王墓,但早已被盗掘一空了。今天禹州定王墓已开放为旅游点,任人参观。

几年前游开封,登宋代所建的名为繁塔的砖塔“繁”字本地人读为“复”。不知何故,据载该砖塔原为9层,明初时塔身倒塌,只留下今天所见到的3层。此塔的最大特色是塔身各面嵌满了砖雕佛像。砖为正方形,每块砖的边长约30厘米,有佛坐像、菩萨像、布袋和尚,甚至还有伴虎随行的类似玄奘取经的行脚僧像,共约100余种、7000多块(图2)。这些砖雕也相沿称为宋代所造,但我却发现许多块砖雕上刻有“周府施造”的字样,这肯定也是和鎏金佛出自同一周府施造的了,只不过鎏金佛像可从年款上判断是依据朱橚的指示所造。至于繁塔的砖雕是第几代周王修缮砖塔时镶嵌上去的,还要确认。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橚的儿子朱有炖在洪熙元年袭父周王封号,在明初皇帝与藩王之间的权力斗争中,其父朱橚曾遭谪迁、囚禁,朱有炖也受到异母兄弟的诬陷。他为了避免猜忌,遂沉湎声色,寄情词曲,聊以自娱。他创作的诗文和散曲多有参禅问道的题材,流露出看破红尘的情绪。朱有炖在戏曲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明记载,方士传言河南洛阳方向有紫气笼罩,恐有不祥,于是诏毁开封七级繁塔以拔除患惑。如果此事记载可靠,那么现在这三层塔就是那次毁坏的残留了。既然是为了摧拔周王的王气而毁塔,朱有炖自然深领其意,他不可能参与繁塔的修复。

这尊鎏金小佛无意中牵出了朱橚的生前和死后,不禁感叹这么个小物件竟也能承载这么多的信息。而今却几易其手,物是人非,暂归寒斋所有了。

开封繁塔的修复,周府肯定出了相当的财力,可知朱橚家是信佛的,尤其是经过了洪武二十二年那次险被流放云南、回京管教的有惊无险的经历,朱橚对佛教的信仰肯定更为笃诚。

再回到这尊小佛的发愿文,为何造5048尊,我原也不解其意。不想介绍此小佛的文章发表在《收藏家》杂志上后,被日本东京名叫服部法照的僧人看到了,服部氏也喜收藏佛像,几年后巧遇于东京,他认为这5048的名数是因为《大藏经》有5048卷,故而造此数目的佛像是以每尊佛像代表一卷《大藏经》,每铸一尊佛像即与诵读佛经同功,此解释令人信服。这有点类似南朝的傅翕傅大士发明的佛寺中的转轮藏,即木塔中装贮佛经,每转动一圈,即等同于念了一遍佛经。

这同一批制作的小佛,除徐女士介绍的一尊外,我又陆续发现了多尊,均大同小异(图3、4)。奇怪的是,1993年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美术馆举办的“隋唐时代的金铜佛”展览中竟然也展出了这同一批生产的洪武佛像(图5),但是时代被标为唐代。初见之下甚为惊愕,仔细看图版才明白,流入日本的这尊像背后锈蚀严重,恰巧将洪武年号腐蚀掉了。虽然如此,可毕竟唐代佛像与明朝佛像时代相差六七百年,样式截然不同,怎么也不至于混淆如此啊!我给久保忽美术馆写信寄上照片,馆长中野澈亲自回信表示感谢,说想不到明代佛像还保持着唐风云云。

我关于这一尊小佛的文章发表后,想不到波及到了上海、东京及大阪地区,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大概这种制作精巧的小佛很受时人欢迎,我发现明代就有仿造品了,尽管略显粗率,但格局和发愿文都照搬不变,似乎并不是出于获利的目的而制作(图6、7)。

还有一种也不像新仿,但做工粗略,字迹潦草,与上面介绍的洪武佛像相比,在工艺上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且台座很高,尺寸达6.4厘米,说不定是清末民国古玩商的“杰作”(图8)。

洪武小佛像近年来在拍卖会上也偶见一二,价格都在3万~5万元人民币,是我当年购买价的20倍。如此小品价值不菲,仿品也会应运而上了,须应慎购。

责编 水清

上一篇:一枚彩金币上的“三打祝家庄” 下一篇:装潢着土家世界的西兰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