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工作的分析

时间:2022-06-19 05:25:04

对新形势下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工作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监管体制、技术方法方面的不足,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监管工作,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环境监管的思路和组织实施建议。

[关键词]环境管理; 大数据; 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20-01

1 缺乏全面信息造成统一监管难题

在我国多项法律法规中,《环保法》规定了全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主体,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实际执行中,统一监督管理的落实一直很y。以环评监管工作为例,全国每年仅建设项目环评就有 30 万 ~ 40 万个,其中,地市审批的项目占 90% ,省级以上审批的项目占 10% 。为便于统一监管,及时准确掌握全国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十分重要,但目前审批信息的获取方式却并不利于实现统一监管。

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环境统计。但由于环境统计工作频率低、周期长,因此涉及环评管理的统计数据仅能从宏观上反映全国建设项目的数量、项目投资、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分区域建设等情况,而建设项目涉及的规划环评信息、建设项目前期建设情况、同一地区多个关联建设项目情况、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建设项目拟建设周期等都不在统计之列。同时,由于缺少施工期监理信息及建设项目试运行信息,导致建设项目信息和验收项目信息关联性差。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省级和市级环境监管工作中。

同时,统计上报方式也解决不了困扰环境监管的“未批先建”行为。因为统计数据只包括合法项目,违法项目直到产生一定后果或被举报后,其违法行为才会被发现、处理。另外,无论是哪一级审批的项目,最终都会落到一个具体属地,并由属地环境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但日常监管信息却很少能及时反馈到上级审批部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审批工作。

再从横向看,影响环境质量的直接因素就是污染源,但当前针对污染源的各级监管环节存在信息脱节问题,只了解本级或本环节管理的情况,不知道上下级、其他环节监管情况,监管工作被牢牢锁定在局部。在重重信息壁垒下,监管信息支离破碎,统一监管也成了一道无法完成的难题。

在环境监管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环保“三同时”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一些不当的经济开发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一些地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未验先投、久试不验等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 监管信息获取困难的重要原因

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不顺是造成监管效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环境监管一直面临着“垂直”双重领导,“水平”多头管理,“前后”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环境保护部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财权、事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核心业务监管数据也自然呈“层级化”。

在实际操作层面,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部分部门管理职能重叠,对同一监管对象的信息难免互相矛盾。即使在同一层级,监管各环节也常常“分工明确,协作不足”,整个监管信息呈近“虚线”式的“连接”。

在技术层面,监管信息在各层级间的传递方向主要是由下到上。采集数据、上报数据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模式。监管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很少,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传递(例如不同省份之间的信息传递) 几乎没有。由于存在逐级上报、汇总,信息采集时间长,信息量也逐级衰减。各级监管信息标准化不足,导致信息传递时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行业分类代码不统一,造成分行业统计分析困难。此外,由于横向信息不流通,各级审批的建设项目难免重复,无法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现象。当某一项目进行环评时,由于很难了解到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在同一区域审批的其他项目的建设情况,特别是已经审批但未完成建设的项目信息,必然造成环境预测累积影响考虑不足,为未来环境质量改善埋下隐患。

3 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思路

环境监管过程是监管信息“获取―分析―决策―行动―反馈”的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分析是否得当、利用是否有效,决定着环境监管工作的成败。

从统计分析角度来看,统计是对多个指标数据的处理、加工、分析过程。现行环境监管注重的信息主要还是结构化信息,一般是表格化利用方式,数据的维度通常不会很多,传递的信息也很有限,决策参考价值相对不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蕴含着丰富潜在信息的海量数据大量涌现,利用海量数据交换、整合、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将成为未来环境监管的主流模式。正如 2015 年 8 月 31 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所述,“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另外,互联网的应用也正在从深化民生服务到面向市政管理的应用发展,并将开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3.1 具体构想

实行大数据环境监管,需要解决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统一监管的目标。关于大数据环境监管的具体构想如下:首先,实施环保大数据战略,制定环保大数据系统规划,建设环保数据服务、共享、技术和管理体系,夯实环境监管智能化大数据的基础;

其次,建设“云监管”平台,对来自部门、企业与社会的更为分散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源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以大数据快速洞察问题和快速采取行动为抓手,改变传统环境监管模式;

最后,利用 3S 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关联化,对违法行为快速甄别、精确打击。

3.2 监管流程

大数据决策和传统决策方式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大数据决策在传统的目标驱动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驱动决策,形成双向决策创新能力。传统方式需要靠人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而在大数据情形下,人们可以依靠证据,而不是直觉。因此,大数据具有创新管理的潜力。许多应用案例表明,数据驱动的决策往往是更好的决策。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监管决策流程如图 1 所示。

3.3 监管平台

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核心是构建和应用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该平台将具备质量校核、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公众查询四大基本功能,业务化运行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任意调取全国审批的项目环评报告书进行技术校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审批行为;

二是可对全国审批、验收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有关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统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全国项目审批、验收数量、区域分布、排放情况和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信息;

三是可对进入红线的项目和对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布局、运行的项目进行实时预警;

四是可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评管理信息和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在环境环保工作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血糖检验和尿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