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6-19 03:58:47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关键词】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7―03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师范教育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多年来一直深受学校重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4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反思、批判、吸收、建构”,首先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对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追问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国际视野寻找解决的启示。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职技高师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构建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 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掌握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动态,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行动研究,着重探索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研究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向职业院校输送高素质的师资。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应该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期间的课程形式与授课方法变化甚微。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初我国职技高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目标体系不完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

2 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

通过文献法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据此制定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方案。

教育技术能力包含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3 制定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培养策略: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单纯依靠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探索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范技能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学科教学论》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创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改革新思路:目前,国内职技高师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已改变常用的以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以教学应用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教育技术课程也改变了常见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添加了与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育实习等结合起来,真正有实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保障、以“超越课堂、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绩效技术的研究成果,建构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模式。

(1) 混合学习模式(Blending Learning)。该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2) 案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案例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习惯养成规律,符合日益强化的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觉醒的个体需求,这正是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的奥妙之所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设计者内隐的知识和观念外显化,以教学设计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情景发生关联。[3]

(3) 项目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生成新知识的技能,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着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4]

5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以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对教育技术的知识体系重新做了梳理。网络课程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系统设计、规划、筛选和结构重组,体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理论学习专题化、技能训练活动化、学习成果信息化的特点,突出了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网站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方法指导这个主线贯穿起来,方便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虚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6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

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以活动为导向、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为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环境。

7 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我们在改革实践中积极尝试多向的多主体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重点是强化学生对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者能掌握评价这一工具,及时反省自我,把学习引向深入。我们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和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三大模块作为考评依据,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逐年规范并日趋完善。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得到了2004级、2005级、2006级师范生的支持和好评。

三 研究成果的突破与创新

本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职教教师教育研究的缺失,是国内首次对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培养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理论。

1 理论上的创新

(1)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与培养策略;

(2)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

2 实践上的创新

(1)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等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了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支持系统,将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3) 教学中坚持“四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在线测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等。

四 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与学术影响

1 大面积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以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涉及多个专业,学生受益面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成员编写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教材、多媒体光盘,设计制作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我校使用2年来,形成了“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方式协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特色。构建的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2轮,成效明显,学生反响热烈。

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报告会和座谈会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交流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情况,研究了当前教学与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

2 研究成果得到公认,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的奖励主要包括: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校课件评比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1项;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等。

(1) 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方式和领域,加强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力度,增强了实效性和前沿性。

(2) 出版相关教材3本(其中2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配套光盘),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配套光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修订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 开发了配套的软件资源。设计开发了职技高师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库,并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中使用,反映良好。“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2006年9月获校级课件评比一等奖,2007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这些软件资源既可为职技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又可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短期培训、校本研修、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在校师范生、高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7(2):5-9.

[2] 裴纯礼.开展加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J].信息技术教育,2006,(3):9-10.

[3] 黄纯国,习海旭.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1-84.

[4] 黄纯国,殷常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74-76.

上一篇:浅析教育游戏对学习者右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