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时间:2022-06-19 03:53:48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德育

一、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定

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离不开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二者的关系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进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社会物质生活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生产关系,它是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从事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现状,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不能脱离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第二,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客观实在的反映。但是由于反映方式的复杂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复杂多样性。它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可能是折射的,所以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其的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反映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三,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角色,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对社会现实的能动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因此,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都要重视高校德育工作。

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

第一,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任何大学生问题都应分析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要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大学生问题,对大学生既要重视教育,又要注重管理。

第二,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把大学生学习的深入、能力的培养、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任何大学生现象都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它存在的环境有关,如果大学生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学习的深入、能力的培养、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就会发生变化。

另外,即使大学生的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变化,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与能力、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还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创新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人生等都是在大学生自身与客观现实矛盾中产生的,而大学生中存在的任何问题也都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产物,都是普遍存在着的,大学生的成长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进行的。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既要看到大学生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二,既要看到大学生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又要看到大学生矛盾运动的特殊性。

第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身矛盾运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正确处理好成才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四,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大学生与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主客体的矛盾统一,教与学的矛盾统一,内容与方法的矛盾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矛盾统一,各种环境与大学生本身的矛盾统一,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进而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这些矛盾。

四、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的成长是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所以,要坚持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人生等的发展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对其引导也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坚持常抓不懈。

第二,要重视培养大学生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

第三,要科学运用大学生成长变化中的质量互变规律,一方面,对正面的量变要加深强化,尽快弓l导向质的转变;另一方面,对负面的量变,要及时控制,力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弱化其效用,减少和消除其存在的基础,更不能引发其质变。

第四,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大学生工作中的度,使大学生的工作做得“适时、适量、适度”。

五、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看到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人生的发展是呈上升性或前进性的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是曲折前进的

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人生的发展不是呈直线型,是经常反复的,因而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一,要看清大学生的成长是向前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而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认识到工作责任重大。

第二,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经常反复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一些工作不要怕重复,要经常反复,多提醒学生。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辩证地“扬弃”,大学生要不断克服学习、思想和人生中的缺点,保留优点。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重、偏激情绪浓、怀疑态度强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进行辩证地“扬弃”,对其成长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第四,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自身的否定,即自我否定自我,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大学生能自我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不断内省自我,及时修正成长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扬长避短,更好地自我发展。

六、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指导高校德育工作要认识大学生的发展规律。按照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去做好工作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辩证发展是由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穷反复过程。

第一,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发展变化较快的群体,要加强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变化以及决定、影响其发展变化环境的研究。

第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实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实践中增加对大学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深入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做好大学生的工作。

第四,要将高校德育工作理论放到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来进一步检验和修正。

第五,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做好“两个飞跃”的工作,一是“实践——认识”的飞跃,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好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工作理论。二是“认识一实践”的飞跃。一方面,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运用已经形成的工作理论指导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检验高校德育工作理论是否正确。

第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的规律,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规律的实践、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无穷地反复,才能使高校德育工作理论趋于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更加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更加显著。

七、“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是形成和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意味着人类彻底摆脱了人剥削人的历史,是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从保障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物质上保障了人的生活和发展,进而真正把人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重视人,还因为他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创造者,说:“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选集》合订本第1401页。)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作用,就要求社会和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认识到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现在在校大学生,将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使他们为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做出较大的贡献,关键在于是否重视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大学生的特征和成长规律,能否科学地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八、人的本质理论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就人的涵义来说,人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性动物,它规定了人是生物、实践和社会的统一,进而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三位一体”的统一。因而人的本质理论,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要重视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大学生正处在急剧变化的生理发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生理需要,要重视大学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目前有的大学生家庭困难,生活状况不佳;有的大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对异性的性渴望和冲动时有发生,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性问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针对性的引导。总之,高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基本生理要求。

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锻炼、实践中创造、实践中成长,做好大学生的工作,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作为基础,进而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提高学习的动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而使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同社会的需要相适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找到大学生同社会的切人点,改变目前一些大学生抱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心态。

第三,大学生的社会性决定了大学生同社会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加之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社会关系对他们来说相对复杂多变,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同社会。他人的各种关系,引导大学生尊重别人和自尊自爱相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理论阐明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然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的“三位一体”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决定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所产生的需要以及对这些需要的制约,社会现实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和制约,大学生这些需要对社会的作用,都迫切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给予满足、调节和控制。其次,由大学生的本质属性所引发的需要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大学生问题的出现,大学生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一方面,社会规定着大学生沿着什么方向成长;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对社会的影响起着什么样的效果,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给予一定方向性的保障。再次,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社会需要,一方面,要求社会和学校为他们提供满足合理的社会性需要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要求对他们不合理的社会性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

第五,人的本质理论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要把“人当作人”,要尊重大学生、对大学生要平等相待,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满足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各种合理需要。

九、“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的理论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依赖于社会,社会制约着个人;同时,个人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改造着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第一,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来看,是培养大学生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能力,要发挥这种能力的作用,大学生就要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来看,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既可是班级系、学校、家庭等小环境,又可以为社区、国家、世界这样一个大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决定和制约着大学生沿着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成长,所以全社会都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来看,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大学生具有自主性、自为性,是将来从事复杂劳动的潜在劳动者,他们的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要为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挖掘大学生的智能、开拓大学生视野、训练大学生的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品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服务。

第四,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过程来看,高校德育工作是处理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一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其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三是个人作用与群体作用的关系,其四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其五是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其六是个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等关系,一句话,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在私有制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被剥削阶级垄断和把持,成为束缚和奴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工具,从而成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大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生产资料为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社会主义社会为人们在各个方面发展自己提供各种方便,使较多的人第一次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因此,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使人类得到最终的解放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2—223页。)而这种全面发展的新人,是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严明的纪律意识,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具有多种劳动技能和娴熟的劳动技巧的身心健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自然赋予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素质的充分发挥,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使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除了社会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根本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教育。马克思主义把热爱生产劳动看作是人类的美德,强调要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高校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著作选读》下册第780—781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归宿。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学生,让他们成为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强大力量。

第二,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来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来看,高校德育工作者强调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充分照顾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大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大学生的才智能自由地全面地发展。

第四,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来看,既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

第五,从高校德育工作学科的自身特点来看,尽管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成和产生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工作理论,是因为高校德育工作理论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和服务。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理论填补和充实了其他高等教育学、大学管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等学科没有的内容;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工作理论的建立,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使从事各项大学生具体工作的人,了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并按照其内在发展去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

上一篇:试论职业教育平等问题溯源:制度的桎梏 下一篇: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