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视剧与受众收视惯性浅析

时间:2022-06-19 03:13:07

类型电视剧与受众收视惯性浅析

摘 要 纵观近两年活跃荧屏的电视剧,都强烈地突显了其题材类型化的特征。其中以《宫锁心玉》为代表的穿越剧,《回家的诱惑》为代表的都市情感剧风头最劲。类型电视剧的火爆局面不仅培养了受众观看的惯性,也致使影视制作者生产出大量题材内容雷同的影视产品。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下成为了国产电视剧的一大软肋。本文通过对类型电视剧题材、电视剧受众的分析,希望对今后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类型电视剧 题材 电视剧受众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我国广电总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约1.4万集,为五年来最高。但如此庞大的数字却并没有全部被市场消化。据统计,通过广电总局审批的电视剧为951部,而真正播出的只有26部,约占通过审批的2.7%。由此可见,我国电视剧产品数量供过于求,精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已完全突显。因此,电视剧产业如何从数量繁荣走向品质繁荣,如何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值得每一个影视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类型电视剧题材

(一)类型划分

从理论上来看,电视剧类型的研究始于1980年“祖文忠和晓枫在《漫谈电视剧》中阐释了电视剧的特点,并从篇幅的长短和结构的某些形式划分。”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基本还是沿用题材、内容逻辑来对电视剧进行划分。

2006年4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印发通知,决定自该年5月1日起,实行“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以时间和重要程度作为维度,制定了当代、现代、近代、古代、重大题材共五个大类, 28个亚类型题材。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电视收视变化及节目收视动态》报告指出,“反特/谍战剧,2011年1-4月在卫视频道播出量大增;5月后播出量骤减,之后持续降低”。谍战剧市场在2011年上半年风光无限好的情势之所以在5月前后急转直下,是由于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在2011年5-7月期间禁止播出谍战题材和涉案题材电视剧。因此,各地卫视及电视台开始进行节目调整,类型电视剧的题材才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向。在这种局面下,以《步步惊心》《千山暮雪》《回家的欲望》等为代表的电视剧迅速蹿红荧屏,成为“后谍战题材时代”异军突起的典范。

(二)梦想照进现实

回溯我国以“穿越”作为背景框架所拍摄的电视剧,如:2001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拍摄的《寻秦记》,2002年在内地拍摄并播出的《穿越时空的爱恋》,2010年央视50集开年大戏《神话》,2011年湖南卫视开年大戏《宫锁心玉》以及在9月独家播出的《步步惊心》……穿越剧的风光可谓一时无两。

穿越剧之所以能够迅速而牢固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与其“时光倒流或前置的叙事结构,使‘穿越剧’具有常规叙事索没有的新奇感,在此岸与彼岸世界的交错中,倒错、抵牾、佯谬等冲突方式可以造就诸多笑点”的特质密不可分。正是归功于这种巧妙的叙事策略,穿越剧才会有效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窥测欲,引其一“观”究竟。

可以这样说,穿越小说的繁荣为电视剧编剧提供了大量可用素材,穿越小说的读者群也成为穿越剧的主要受众。小说文本与电视文本共有的通俗性与大众性能极大地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这是穿越小说和穿越剧火爆的共同原因。

其次,我国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为“穿越”提供了丰富的取材基础。从夏商周至元明清,我国漫漫五千年历史成为了穿越作品的最好背景。穿越主人翁作为观众探索历史秘密心理的代表,从现实社会回到古代社会,体会着两种不同的生活,“这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但未必不曾向往的状态”。[3]交错的时空中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激烈的碰撞,产生的戏剧效果是令人惊奇的。

再次,电视媒体具象化了小说戏剧中抽象的环境和人物,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现代布景、造型、照明、摄影等技术的运用,使展现在受众面前的“美好图景”充满了视觉诱惑力。但这往往又会误导受众,使受众把“媒介真实”当做历史真实。

最后,穿越剧根植于编辑的想象力,它可以满足受众关于金钱、权利、美貌、爱情、地位等的幻想,为受众营造一种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撇开其过程中刻意营造的幽默感不谈,穿越剧就其本质来说是迎合了受众需要被抚慰的社会心理而存在的。

三、小结

电视剧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品,是受众进行娱乐、获取信息、对外部现象进行内省思考的重要渠道;是电视剧生产者表达自我、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整个电视剧产业的链条上,无论是处于上游的拍摄投资方,抑或处于中游的拍摄制作人员,甚至连下游的受众都应该积极规避类型电视剧带来的收视惯性对于自身的消极影响。对于投资方来说,长远来看,收视惯性必然导致收视率的降低,收视率的降低带来广告投放量的降低,而这将导致投资方的实际收入低于投入成本,造成损失。

因此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关键还是要提高剧作水平。认真选择播放平台,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受众的忠诚度。鼓励剧作创新,而非贯彻“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参考文献:

[1]王黑特,胡怡.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的历时性考察[J].当代电影,2011,7:128-132.

[2]余数.命名记载的轨迹——新世纪10年我国电视剧名目解读(下)[J].当代电视,2010(10):32

[3]陈琰.当代都市情感剧的文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9)上半月:24.

上一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如何渗透德育 下一篇:财经院校数学类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