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物质文化》书评

时间:2022-06-19 02:11:34

《西夏物质文化》书评

[摘要]前苏联学者捷连吉耶夫―卡基斯坦的《西夏物质文化》一书,重点叙述了西夏的服装、武器、工具、器物、食品和建筑等。在撰写过程中,作者除了参考汉文史料的记载以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西夏原始材料――辞书和图片等。全书通过解读西夏文献来研究西夏物质文化,极有说服力。该书把西夏的物质文化放到广阔的时空中来研究,充分考虑了文化的空间渗透性和时间继承性,论证材料丰富翔实,既可供文化史专家及民族学家参考和研究,也可作为通俗读物供大众阅读和了解,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

[关键词]《西夏物质文化》;西夏文献;西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45-02

前苏联学者捷连吉耶夫―卡基斯坦的《西夏物质文化》一书,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该书对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9~13世纪)的物质文化进行了描述,重点叙述了西夏的服装、武器、工具、器物、食品和建筑等。在撰写过程中,作者除了参考汉文史料的记载以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西夏原始材料,如画像、壁画、艺术品等,既可供文化史专家及民族学家参考和研究,也可作为通俗读物供大众阅读和了解。

本书作者安纳多里•帕夫洛维奇•捷连吉耶夫―卡基斯坦是前苏联西夏艺术及书籍史学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写稿部收藏的西夏文写本与刊本书籍的研究工作,有数十篇研究论文和六部专著,其中以《西夏书籍业》(1981年)、《从西方到东方:8~13世纪中亚国家的书籍印刷史》(1990年)、《西夏物质文化》(1993年)等较为著名。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终生献身于西夏文化研究,并深深地为其所吸引,这在《西夏物质文化》中清晰可见。

西夏建于1038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在内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鼎立,1227年为蒙古所灭。今天国内学术界对西夏文化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史金波的《西夏文化》,介绍了西夏的语言、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生动描述了西夏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及其曲折的发展过程。张迎胜主编的《西夏文化概论》以近19万字篇幅对西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教育科技等,进行了系统化的全面概述。但是总体来看,关于西夏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仍较少,俄罗斯西夏学专家克恰诺夫在他的学术专著《西夏国史纲》第三章中,对西夏物质文化作了一定分析和研究,但他主要是依据汉文史料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而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的《西夏物质文化》,则以科兹洛夫在黑水城探险时所发现的西夏文百科辞书等资料作为基本参考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解读,把近年来新近发现的一些有关西夏物质文化方面的资料都尽可能地罗列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西夏生活、习俗和文化等方面独特而鲜明的画面。

该书充分利用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手稿部所收藏的西夏文文献资料,通过解读西夏文文献来研究西夏物质文化,极有说服力。著作从服饰、武器、用具、食物、建筑六方面来描述西夏的物质文化,每一方面又分若干小节,介绍得非常全面具体。尤其对服饰的介绍,从制作服装的衣料、男装、女装、童装、头饰、鞋类、特殊服饰、奢华饰品、卫生用品、发饰十个方面详细叙述,条理清晰。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认为服饰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重要体现,研究服饰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民族服饰是民族特性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欣赏习惯的展现;第二,服饰外表款式的差别,与它在劳动过程中的适应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第三,服饰作为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揭示了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正是鉴于以上原因,作者对《服饰》这一章倾注了很多笔墨。另外,也可能这方面的材料较多,所以,《服饰》一章是六章中篇幅最长、内容最详实的一章。

该书的另一大特色是把西夏的物质文化放到广阔的时空中来研究,这也是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著作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在他的《西夏书籍业》中已有体现,当时作者要研究西夏的书籍印刷,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夏印刷术这个框架中,他试图将西夏印刷术研究列入中央亚细亚研究的一部分。他不仅描述与西夏比邻的各民族,而且还描述远东的其他一些民族的印刷术。而在研究西夏物质文化过程中,作者的目光也没有局限在西夏一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者注意了文化的渗透性,研究过程中参考了西夏邻近地区生活的各民族的文化材料。从比较学的角度看,临近各民族的物质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西夏周围生活着汉族、回鹘、契丹、吐蕃等,党项族从这些民族的文化中吸取了一定的养分。那么,西夏文化应该可以和周围民族的文化互相印证,互相参照。所以,作者在研究西夏人的毛皮服装时,就与中亚地区壁画上朝拜圣地的游牧民的服装,如伯孜克里克壁画和克孜尔壁画、森姆森姆壁画、中国新疆壁画上游牧民的人物服装进行了比较。

另一方面,注意了文化的继承性。一种文化在渊源上可能很久远,在影响上可能涉及后世。如党项族受汉族、回鹘、契丹、吐蕃等民族文化影响,而这些民族又有可能从古代伊朗和希腊各民族的文化中吸取养分,而西夏党项文化也会对比自己更年轻发展相对较晚的蒙古等民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某些在西夏文档中仅残留名称的事物,可能会在以上民族的形象艺术和日常生活习俗中保存下来。所以,作者把西夏特藏第320号、馆册第71、83号插图与佛教著作《金光明最胜王经》中所附插图以及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第8100号版画、金代画家张氏画中人物服装比较后,得出这么一段结论:“经过对中亚地区与党项人相邻近民族的服装研究表明,这些民族在服装上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都有产生这些相同服装的共同条件,这些条件对服装的影响要更甚于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对服装的影响。但是也不能排除以上各民族间的文化联系,因为古代民族对党项人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②

该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说服力强。作者把科兹洛夫在黑水城探险时所发现的西夏文百科辞书等资料,作为基本的参考文献。此外,还引用了苏俄西夏学研究奠基人聂历山的辞典,参考了现居丹麦哥本哈根的英国西夏学家格林斯坦德的西夏文辞典著作《西夏文字分析》,克恰诺夫翻译的西夏文文学作品《对联、格言新集》。除了把黑水城出土的辞书、特藏版画作为基本材料外,作者还对大量壁画、名家观点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在《服饰》一章,就分析了克孜尔、克里什、库姆吐拉、疏尔楚克、伯孜克里克、森姆森姆、中国新疆、敦煌莫高窟等地的壁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书也适当引用其他名家的观点,如马克思•吉尔克、史金波、葛玛丽、克恰诺夫的一些看法。但作者并不是无条件引用,而是非常谨慎,将多种材料互相对照,通过比较辨别真伪。在该书第38页就指出:“史金波认为,榆林窟壁画上所绘的那些西夏人物全都是武将形象,但如果我们把它与上述版画中的形象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该书最后,作者把书中出现的所有西夏文的字、词、句等,按照主题分作单字、双字词和多字组合以及整句的形式统一编在一起,作为附录呈现给读者,便于读者查阅。

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在研究西夏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文化的空间渗透性和时间上继承性,论证材料丰富翔实。读完全书,读者不仅会对西夏的物质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而且会对西夏的阶级结构、军事力量、农牧经济等有一个新的认识。该书实在是一部研究或者了解西夏的难得佳作。

[注释]

①《西夏物质文化》序言第3页。

②《西夏物质文化》第一章第28页。

上一篇:“F渭之间”与“F渭之会” 下一篇:独具特色的秋田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