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经济形态探讨

时间:2022-10-27 03:51:07

齐家文化经济形态探讨

[摘要]齐家文化作为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存,其实物资料在西北地区有大量的出土,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根据出土文物对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齐家文化;出土文物;经济形态

[中图分类号]K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09-02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根据考古资料显于,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比黄河上游其他远古文化都要广泛,它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到湟水流域,南抵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附近,①横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齐家文化的年代,根据考古地层叠压关系,证实其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依地区的不同和文化内涵的特点,齐家文化至少可分为三个地区,即甘肃东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甘肃西部和青海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发现齐家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共350多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各类文物。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和墓葬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咀、姬家川,秦安寺咀坪,广河齐家坪、阳洼湾,兰州青岗岔,宁夏固原海家湾,青海贵南尕马台、大通上孙家、乐都柳湾等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位于武威县西北部,该遗址先后有过四次发掘,共发现房址6处、窖穴65个、墓葬88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和卜骨等遗物。这里首先发现了男女合葬墓和铜器。②寺咀坪遗址,位于秦安县北部,发现白灰面房子6座,其中3座房子保存比较好。房子为方形,中间有圆形灶,门朝南。房子的居住面都铺有一层坚硬光滑的白灰面,这是了解齐家房屋建筑的重要资料。③大何庄遗址位于永靖县莲花城西南部,发现有房子和居住面7座、窖穴15个、墓葬82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遗物。其房屋和居住面遗存为研究齐家文化的房屋结构型式提供了实物资料。④秦魏家遗址位于大何庄遗址西面,发现了已知齐家文化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发现墓葬138座,且排列方向规整。⑤

根据已发掘的大量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材料看,这一时期的生产力较前有了很大发展,经济水平和马家窑文化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一、农业是齐家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

齐家先民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锛、石铲。在材料的选用上采用硬度较大的石质料制造工具,如大理岩、凝灰岩、细砂岩、粉砂岩等。经过打制成形后,磨出锋利的刃部,且造型规整、坚实耐用。除石质工具外,还有骨质生产工具,如骨铲。还有的选料为玉料,如玉铲、玉锛,制作精细,通体磨光,刃口锋利,这说明当时玉石器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齐家先民在手握式工具的基础上还将其改良为复合型工具,具有一器多用的功能,这样大大减轻了人的体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工具的改变,使得农业飞速发展。从发掘材料看,当时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永靖大河庄遗址的房子、灰坑、墓葬出土的陶器中都发现有粟,而各遗址普遍发现深1米左右、口径1~2米的圆形窖穴、椭圆形窖穴、长方形窖穴、袋状窖穴,都是储藏粮食和饲料用的,说明当时粮食的收获量很大。

二、齐家文化畜牧业很发达

在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800多件猪骨,表明当时猪养业的发达。而饲养不同于羊、马、牛、驴等食草动物,它的饲料往往与粮食紧密相连,因而养猪业的发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经济收获的丰富和稳定;同时也表明谷类的碳水化合物已不能满足齐家文化先民的需要,他们开始追求高热量的动物性食物。永靖秦魏家出土的兽骨中,共发现猪、羊、牛的下颚骨518块,反映出畜牧业的比重骤增,这成为齐家文化的一大特点。

三、齐家文化制陶业比较发达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早期的陶器是手制的,晚期则多为轮制。由于轮制的使用及先进的烧窑技术,使得烧制的陶器种类齐全、造型优美、胎薄面光、较为精致。齐家文化的陶器按陶色分主要有橙黄陶和红褐陶,还有部分灰陶。按质地分主要有细泥陶和夹砂陶。主要器形有碗、豆、鬲、鼎、壶、钵、盆、瓮、瓶、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哆口罐等,其中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陶器除素面以外,还有篮纹、绳纹、锥刺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齐家文化的彩绘装饰呈现衰落的趋势,但花纹图案主题突出、疏朗明快、新颖雅致,具有简而不繁的特点。由于花纹的结构已有一定的规律,因而画面规整,起到较强的装饰效果。在制陶工艺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变化,又使得一些人脱离制陶业,从事制作有艺术价值的产品,这就是陶塑艺术品。如永靖大何庄出土的陶塑人头两眼圆瞪、颈部稍长、形态逼真。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陶鸟头形态生动。

四、齐家文化纺织业比较发达

齐家文化的纺织业也有引人注目的成就。永靖大何庄发现的布纹痕迹,有粗、细两种。较细的布迹其交织密度几乎和现在的细麻布相差不多,推测当时人们的衣着是用这种麻布制成的。各地遗址中还普遍发现有石纺轮和陶纺轮以及骨针,这都反映了当时纺织缝纫原始手工业的进步。

五、齐家文化冶铜业的发展

制作技术较制陶、纺织更为复杂的冶铜业的出现,是齐家文化生产力水平发生飞跃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遗存中不断发现铜器,而齐家文化继承了这一冶铜技术,而且有了更大的进步。齐家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铜器,如武威皇娘娘台发掘出土铜制品30件,永靖秦魏家和大何庄分别出土铜制品7件和2件,铜器种类有凿、钻头、刀、锥、斧、环、匕、条形铜器及饰品等。广河齐家坪及青海贵南尕马台则出土铜镜、铜斧以及小件的指环、铜泡等。青海贵南尕马台25号墓出土的一件铜镜保存较好,其直径为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平滑,镜背有钮(残),饰有七星角几何形图案,镜边沿钻两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在铜的质料上,既有纯铜(即红铜),又有青铜、铅铜。在铜器的锻造技术上,不仅有冷锻技术,而且出现了单范甚至合范铸造技术。采矿、冶炼、制范铸造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程序的形成标志着齐家文化的制铜业已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六、齐家文化房屋建筑的发展

齐家文化的村落一般选择在河旁的台地上。现已发现房址的遗址有秦安寺咀坪、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河庄、姬家川等处。这些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室内居住面和墙壁下部多抹有一层白灰面,中间有一圆形灶,供烧煮食物和取暖用。门道多朝南,建筑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个别房子面积较大。值得一提的是,永靖大河庄发现的房子面积较大,约36平方米。房子中间有一高出居住面3.5厘米的圆形灶,门向西南,前面有向外突出的出入口。竖穴较浅,四隅有四根粗立柱支撑屋顶。竖穴周围有整齐的柱洞,在竖穴的四壁和外墙之间有1~1.4米宽的空间地面,这段地面不涂白灰面,但很平整、结实。白灰面的房子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房子的居住面上涂白灰面,不但坚固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隔湿防潮作用,是改善居住条件方面的重要创造,更是房屋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齐家文化的经济水平较马家窑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和纺织业,冶铜业已经出现并有了初步的发展,房屋建造技术先进。同时我们还看到,齐家文化是一支地方特征较强的远古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轨迹上有其特点。

[注释]

①齐永贺:《内蒙古白音浩特发现的齐家文化遗物》,《考古》,1962年第1期。

②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③任步云:《甘肃省秦安县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考古》,1958年第5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上一篇:浅析地方电视台新闻的本土化\故事化战略 下一篇:喀什噶尔:永不沉没的历史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