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时间:2022-06-19 01:21:02

大田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分析了大田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进一步保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古树名木;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古树名木是我国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文与自然遗产,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名木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是一部活灵活现的中华民族史书。古树名木的复杂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气候、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是十分珍贵的“绿色文物”。古树名木还是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不可或缺之佳景。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树让楼、大树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为擅自砍伐、移植、破坏古树名木现象频频发生,因此,保护古树名木刻不容缓。

2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现状

2.1 大田县名木古树存量与调查

2.1.1 大田县自然地理概况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北麓中段,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阔叶林区,闽中戴云山—鹭峰山常绿槠类阔叶林小区。县域有8个植被类型,113个群系,292个群丛。由于人们长期的采伐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不断减少,植被群落演替强烈,部分植被群落更新为针叶林、经济林,甚至演替成灌丛等。

2.1.2 大田县古树名木存量调查

为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大田县在1995年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中,对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建档;1998年又开展了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对有关全县古树名木资源数量、种类、分布的历史记载情况进行查找收集,认真分析原有资料,对缺项因子进行补充完善。2010年为了建立古树名木网络数据库,开展了对每株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编号,增加GPS定位和数码相机拍摄电子版全景彩色照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田县古树名木GPS定位调查资料和图片资料。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完整的档案资料。

2.1.3 大田县古树名木存量

通过普查建档工作,比较全面地查清了大田县境内古树名木资源数量、种类、分类和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田县现有古树名木16科27属33种,总株数为2681株。其中散生古树412株,古树群61群,2269株。属国家I级保护的珍贵树木3种150株(南方红豆杉121株,银杏26株,水松3株);国家II级保护的有4种428株(香樟179株,闽楠247株,福建柏1株,红豆树1株);福建省重点保护的有3种350株(江南油杉24株,柳杉325株,刨花润楠1株)。按古树级别分,散生一级古树159株,二级古树490株,三级古树2032株。

与1998年建档资料相比较,全县古树名木死亡、灭亡、盗伐减少63株,新增散生古树146株,新增古树群34群,1743株。

特别是武陵乡仕洋村一株罗汉松是目前为止全省已查明地围、冠幅最大的罗汉松古树,而屏山乡和坑村的一株圆柏据了解是全省目前胸径最大、树龄最长的。

2.2 大田县古树名木管理权属与溯源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大田县古树名木按管理权属和追溯造林意义,大致可以分为8种类型。

(1)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即房屋的祖宗先人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树木,经过历代沧桑遗留下来,形成如今的古树名木。

(2)宗祠前后种植,并由宗族管理的古树名木。由宗族宗人在宗祠前后种植绿化树木,美化环境。或宗族先人种植留下的古树,后人认为此地风水好,再建宗祠,形成的与宗祠相得辉映的古树名木。

(3)以村集体、自然村或房头、宗族管理的水尾林、风水林和休闲歇脚乘凉林。村落、房头、宗族先民为了营造宜居环境,保护风水,或为行人、村里人提供活动、歇脚、休闲场所营造的片林,通过长期保护管理而形成的古树名木群落。

(4)具有记念意义的名人纪念林。如550多年前建设镇建丰村有位学者到福州讲学,培养了许多有出息的弟子,学子们为了报答恩师的培育之恩,在恩师故里营造了树木以誌纪念,形成如今的古树名木。

(5)经商人员从外地带回并种植经济树种形成的古树群落。如广平万宅先人从外地经商带回银杏种植在村里,经过几百年经营,形成了一个靓丽银杏古树群落。

(6)移居随带种植以纪念祖籍的纪念林。625年前太华镇大合村三阳祠陈氏为了纪念祖籍地,特地从永安贡川带回罗汉松种苗进行种植,以誌纪念,形成如今的古树。

(7)寺庙风景林。由寺庙僧尼们或信徒们在寺庙里外种植树木,经长期经营管理形成的寺庙风景林。如建设感德寺内的青冈如今280多年,屏山昭灵庵一株圆柏如今860多年。

(8)墓头树。墓主为了纪念故人,在坟墓周围植树造林作为纪念形成的特有林木。如文江的人形墓一株杉木如今600多年。

2.3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现状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形式呈多样性,得到了个人、宗族、集体管护,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和林业法律法规的保护。

2.3.1 依照权属归属进行管护管理

(1)个人房前屋后、墓头、地旁先人种植所遗留的树木,一般属于个人所有,由个人进行管护管理。

(2)宗族、自然村的风水林、水尾林、风景林等,按其权属归宗族、自然村或村集体管理。

(3)寺庙风景林归寺庙经营管理。

2.3.2 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

在风水林、水尾林、纪念林、寺庙风景林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力在某些程度上优于现行法律法规。如有的乡规民约、祖训规定,偷砍盗伐风水林要清家荡产、杀猪请罪、在全村敲锣游行、清理出族谱等严厉措施,就是这些措施使风水林、水尾林、纪念林等林木得以保存至今,成为古树名木。

2.3.3 挂牌保护和法律法规保护

通过建立保护小区、生态林保护和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禁止采伐等措施使古树名木从单纯的民管上升到民与国共管,使古树名木保护得以延续。

2.3.4 管理措施粗放

大田县全县的古树名木管理都比较粗放,大部分古树未进行病虫害防治、伴生树种清理、病枯枝清除等经营管理措施,造成古树病死腐坏、伴生和附生。只有小部分因人们休闲或祭祀需要而进行劈草管理,极小部分古树群有立碑铭志。

3 大田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较薄。广大人民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随意破坏。要使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行为。

(2)古树名木衰败死亡。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长环境、条件日趋恶化,各地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差或资金短缺,加上人为破坏和自身树龄较大等因素,许多古树名木长期处在生长弱势边缘,严重者甚至死亡。

①树木自身衰老,生命力减弱。随着树龄增加,树木生理机能逐渐下降,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越来越差,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树木生理失去平衡,从而导致部分树枝逐渐枯萎死亡。

②立地条件差,营养面积小。一些古树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谷底等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营养面积小,随着树体的生长,吸取的养分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而衰弱甚至死亡。

③人为活动是危害古树名木的重要因素。如不合理的采伐、城市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动迁等波及古树的生存空间,在树上乱堆、乱刻、乱钉钉子、剥皮挖根,甚至在树根浇灌硫酸等人为破坏古树行为。特别是风景名胜区里游人密集,地面践踏频繁,致使土壤板结,通气不良;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的输盘,影响了地上与地下气体交换,使古树处于透气性极差的环境中。另外,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柴火,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理化性质变坏,加速了古树的衰老。

④病虫害、鼠害危害严重。由于古树年龄大,树势减弱,易遭病虫害侵袭。介壳虫、天牛、蚂蚁、松毛虫等对古树的侵害较重,另外,鼠类对古树根的啃食也加剧了其衰亡的速度。

4 大田古树名木保护与发展对策

(1)做好普查统计,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缩短古树的补查时间,避免统计粗略、项目少、遗漏现象。健全大田县古树名木系统的档案,并为古树统一命名,依其树种、树龄、胸径、生长势、生长环境、土壤等做详尽记录,对有关古树名木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神话等做记录整理和宣传,既给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依据,又加深人们对古树名木的认识,从而达到积极保护古树名木的目的。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保护名木古树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保护古树名木,人人有责”的认识,对古树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予树碑立传,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氛围。

(3)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在人畜活动频繁的古树周围修建铁栅栏或其他栅栏将树保护起来,同时设告示牌,告诫市民不要跨越围栏,攀古树,预防人为和牲畜破坏。对古树周围进行保洁,清除污物,排除污水,拆除古树名木周围的建筑物,改硬化地面为种植草地或铺透水性能良好的地面砖,使树冠有充足的光照,根部透气、吸水有保证。并严禁在古树周围附近焚烧杂草。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系。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投入,在建成完备的古树名木档案的同时,对古树名木设置专人管理养护,实行人员、物质、资金三到位。对古树名木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修剪,对树体修补固定,并建立工作志,及时掌握每株古树名木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认养活动,设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接受国内外的资助、捐赠、馈赠等,从而推动自觉保护古树、爱护古树的良好氛围。

(5)改善生境条件,增加营养面积。古树几百年固定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肥力有限,再加上人为踩实,通气不良,排水不畅,有些古树由于位置关系,树木长大后,根系的活动受到限制,加快了树木的衰老。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土、松土、增施有机肥和增加防旱、防冻等综合措施,以改善其营养条件。对在休闲地、人行通道上的古树名木要在树兜周围改硬化地面为透气砖,增加其透气性、透水性。对位于河边、路边等单边地势的,要通过砌坝培土,保证水土不再流。对院落内的树木,可通过松土、覆砂等措施,增加透气、透水面积,改善立地环境条件。对灰尘污染严重的地方,经常对树体喷水,增强古树名木的观赏效果和光合作用,同时也提高古树抵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6)加强古树名木的树体修复,加设避雷、防风设施。古树年代久远,在其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受到人为或自然的损伤,有的主干空心、中枝死亡,树冠失衡,树体倾斜,枝条下垂,需用他物支撑,许多古树树体长满了各种寄生物,有的树干腐烂中空,遭受有害生物入侵。为保护古树长势,应对古树适时进行清洁美容,清除树体寄生物,清理枯死枝。并按具体情况进行伤口治疗、树洞修补,设置护栏、柱桩,加设避雷设施等加以保护,防止雷击风折。同时,适时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发展古树名木生态旅游。古树名木形态各异,古朴沧桑,枝繁叶茂,繁花似锦,传说美丽,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景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树名木生态旅游既能让游客领略古树名木风采,又能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让群众真正得到保护古树名木的实惠。应为保护古树名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国生.森林植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新玲,黎 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5~128.

上一篇: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下一篇:老年骨牵引病人灌肠前使用开塞露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