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之门的钥匙――情节链和矛盾冲突

时间:2022-06-19 09:41:22

对于小说,学生普遍认为不易读懂,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读懂。这是因为小说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小说描述的内容是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其形成的事件进展过程一般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所构成,而且还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艺术家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因此,学生认为不易读懂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读懂小说便情有可原。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喜欢小说,但大多是在“看”小说,而不是在“读”小说。“看”小说和“读”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带有不同的认知目的。“看”小说,是“神”读,一般以娱情消遣为目的,不必在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上了解内容就够了,心态较为放松;“读”小说,则是“心”读,不仅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研究文章的结构、词句的样式、描写表现的方法等目标,阅读任务重,目的性强,心理压力就大。高考是特殊的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任务的大型考试,阅读任务更重,目的性更强,心理压力更大,如此阅读环境之下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读懂小说,完成阅读任务,实属不易。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这一变化给高三小说阅读复习教学带来新的压力,增加新的难度。能否寻找k法,化繁为简,让学生“读得懂”、“做得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从梳理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厘清小说情节的“意外”、分析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入手阅读小说,是让学生“读得懂”、“做得好”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高考新变化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梳理小说情节的因果链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里,针对“故事”和“情节”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至于“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福斯特举了一个例子:“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因为它着重的是“时间顺序”;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很伤心,相思成疾,最终死了”,则是“情节”,因为它注重的是“因果逻辑”,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由此可知,小说情节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大故事”。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锄》的情节,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大故事”。因为百亩园要被工厂低价征收,所以西湾村民拒绝被征收,因此工厂被迫提高价格,西湾村民便高兴地接受征收,西湾村民也就不再锄地;因为可以不锄地也能有很高回报,所以西湾村民不理解六安爷的锄地行为;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被理解,所以六安爷说不是锄地而是“过瘾”;因为“过瘾”,所以六安爷锄地“很享受,很认真”,结果“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西湾人也因此“无比惊讶”。由此可见,小说的每一个小故事既是因,也是果,每一个小故事互为因果,小说的情节便在因果关系的推动中不断进展。

其实,梳理清楚小说情节因果链,不仅仅是能够了解小说各“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还在于它能更好地厘清小说情节的“意外”。

二、厘清小说情节的“意外”

小说其实就是由一串因果链的“小故事”串成的一个“大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叫“事故”,而事故一般都很“意外”。小说只有了必然性的“意外”,才有了它的价值,而小说就是靠“意外”推动情节因果关系的发展。比如《祝福》中祥林嫂就遭遇了许多的“小事故”:与祥林结婚,柴米油盐一生,这本应是她生活的常态;可偏偏出了事故――丈夫祥林死了,夫家要将其出卖,这就出现了“意外”;因为不屈从于被卖的命运,她逃到鲁镇做工,过起还算安稳的新生活;可好景不长,她被发现,被抓回去嫁给了贺老六,她的生活又出现了“新的意外”,所以她又成了村妇,有了儿子阿毛,似乎又过上安稳小日子;但是命运多舛,丈夫贺老六又死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生活给了她一个极为残酷的“新意外”,所以她只能再次到鲁镇帮佣,最后沦为乞丐,惨死街头,回到与残酷的现实相符的常态。由此可知,小说就是在一个个的“意外”中形成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锄》这篇小说,就是在一个个的“意外”中形成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西湾人历代靠着百亩园为生,过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生活,但是偏偏出了“事故”――“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百亩园要高价被征收了,这是第一次“意外”;西湾人被“让人头晕的天价”――眼前巨大的经济利益所诱惑,认为锄地已经毫无价值了,他们在“胜利的喜悦”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西湾村又出了“事故”――老农六安爷独自“拄着锄把”去锄地,并多次“平静”“不紧不慢”笑着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对西湾村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意外”;但是“事故”又出现了,西湾村人看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禾苗茁壮且均匀整齐,一棵一棵庄稼蓬勃生长,村民们都“无比惊讶”,“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这些西湾人终于理解了六安爷的“过瘾”,眼前的现实让村民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村民们在思考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由此可知,厘清小说的“意外”,不仅能够宏观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而且很好地理解小说情节间的相互关系,也为分析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

解决了小说中的“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外”后,便可水到渠成地分析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矛盾冲突是在一个个“事故”和“意外”中形成的,又因矛盾冲突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主题。如《锄》中,矛盾冲突的对象有“村民和工厂”,还有“村民和六安爷”。在“村民和工厂”这一组矛盾冲突中,村民要依赖百亩园以求生存,工厂要依赖百亩园以求发展,这是“村民和工厂”冲突的焦点,但冲突必须解决,结果是工厂出高价征收了土地,村民因利益得到满足而放弃土地,村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百亩园变成了工厂,由此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在“村民和六安爷”这一组矛盾冲突中,村民们认为锄地毫无意义,而六安爷认为锄地“过瘾”,虽然村民最终理解了六安爷的“过瘾”,但由此也可反映出坚守农耕生活方式和放弃农耕生活方式的冲突。在一系列的“事故”“意外”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中,我们可知《锄》所要揭示的主题:对工业化浪潮下坚守农耕生活方式的赞美;对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即将没落的惋惜;对工业文明浪潮下人们屈从于利益,放弃传统农耕生活的忧思;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冲突的忧心;对农耕文明仅剩精神层面价值的慨叹。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一定是要建立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厘清小说情节的“事故”的基础之上的,三者之间层层相因。梳理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厘清小说情节的“意外”,是为了了解小说各“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理解小说情节间的相互关系;而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为了能从矛盾冲突中明白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如果学生能用好这把推开情节之门的“钥匙”,也许就能解决小说不好“读”、不好“做”的问题。倘若如此,这把“钥匙”也就不失为应对高考新变化的一个有效工具。

徐宗发,福建晋江市第二中学教师。

上一篇:8th TPF to feature“Design Pavilion”for th... 下一篇:应用“质量环”开展中职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