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时间:2022-06-19 08:33:59

科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摘要】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相邻但又有差异的教育阶段,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课程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必须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课程衔接的理念。本文从科学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科学教育 课程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总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目前,关于幼小衔接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大多从幼儿园角度来探讨,本文拟从小学角度来探讨科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幼小衔接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简易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的目标:(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可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定位应重点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同时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把科学课程目标尽量的简易化,以便实现幼儿园向小学阶段更好的过渡。

2 课程内容整合化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从浩瀚的科学知识宝库中精选出一部分内容,实现从儿童的科学到成人的科学的转变,使孩子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就需要将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目标当然有所不同。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科学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让幼儿能够实现顺利过渡。需要强调的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是贯穿幼小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教育成功的保证。

儿童科学教育非常注意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因此搞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小学一年级搞好幼小衔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科学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科学课与其他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发挥班主任的优势,沟通学科与学科、学习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重视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尽量将幼儿科学的内容与小学科学内容整合,以此减少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不适应。

3 课程实施弹性化

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实施上,教师要敏感地把科学教育融于儿童一日生活中,并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能随时随地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1) 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力求从生成、反思、转变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可能制约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原有科学知识贫乏,学生可能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接受过相关的科学知识,或许就有厌学倾向,所以老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弹性化的处理。注意有区别的对待,尊重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

(2) 教学方式的探究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致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既可以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能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现行的科学教学中间一直在提倡。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通过好奇、好问、好探索,并大胆实践、尝试,由此获得直接经验来认识、了解事物。而贫乏的知识经验和粗浅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儿童正确获取各种科学知识,鼓励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的乐趣,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究活动。

(3)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从事幼稚园教育实践时就曾提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他们未形成学科概念,尽量以活动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他的"活教育"课程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儿童每天都会接触到科学现象,每天都在自发地从事科学探索,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科学学习。只不过他们的科学学习与成人的科学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具有儿童的特点而已。游戏是儿童极为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恰当地把这种活动形式运用到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采取学生习惯的比较自由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 课程评价多元化

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评价问题。在评价主体、内容、方式上都应强调多元化。

(1)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元主体指不仅教师,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参与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改变儿童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注重儿童参与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2) 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儿童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现代儿童科学教育不能只以传授科学知识,记忆科学概念为目标,而是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应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科学现象中去感知概念原理。

(3) 强调动态的过程评价。课程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目标,而是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儿童科学教育进行中评价。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等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这就兼顾了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参考内容。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衔接应注意科学课程目标简易化、课程内容整合化、课程实施弹性化、课程评价多元化。关注这一时期儿童的特殊需要,有效而科学地帮助他们平稳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 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异步教学研究,2006.4(26-27)

〔3〕〔4〕 刘勋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2.10

〔5〕 吴秋菊.幼儿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6.9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7〕 唐文中、郭道明、李定仁.小学游戏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

〔8〕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9〕 覃江梅.幼儿科学教育存在的偏差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0

上一篇:建设优美教室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篇:无法解释又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