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八则)

时间:2022-06-19 06:33:14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宋代著名宰相、大词人晏殊(991~1055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他的名篇《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一联,确是千古绝唱,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有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大明寺休息时,看到墙壁上有很多题诗,就让随从念给他听,但不许念出作者的姓名、地位,发现好诗之后,才询问作者情况。他对一个名叫王琪的人写的诗很感兴趣,十分赏识,后邀请王琪一起吃饭,一起散步,谈诗论文,非常投机。当时正是晚春,遍地落花,随风飘零。晏殊说:我每得一个佳句,就写在墙壁上,想来想去,有的几年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对子来,比如这一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应声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真是对得妙!晏殊深为敬佩,便把当时仅任县主簿的王琪推荐到集贤院。后来晏殊把“无可奈何在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副联语,写进了他的词《浣溪沙》和一首七律诗里。

高贵的跪拜

我的心,停留在一场赛事上已经很久了,它仿佛一粒卑微的铁屑,被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附着。

那是上个世纪最后一次全明星赛。在扣篮大赛上,卡特让世界欣赏到了一个风车式的神奇灌篮,在那一瞬间,加奈特和奥尼尔惊得目瞪口呆,把大拇指向着卡特高高地竖起,而伊赛亚托马斯则激动地跃过桌子,向着这个非凡的对手行了一个令人万分惊奇的跪拜礼……赛场的喧嚣远去了,旧世界的日历沾满了尘埃。几天前,我揣着一颗怀恋的心,在经常访问的一个BBS上面做了一帖得意的动画签名图片,图片的内容就是那个亮眼的风车灌篮和那个亮心的跃桌跪拜。我想用这一帧图片告诉“楼上”、“楼下”的朋友,这里栖息着一个希望展示最佳同时也乐意为他人的最佳由衷喝彩的灵魂。

甲骨文艺术

有人说是伏羲氏造八卦书,有人说是仓颉造字,还有的把神农氏与黄帝也拉来作为文字的祖先。至少我们现在是不这么看的。中国人对线条具有先天的领悟力与把握力。诚如三国时钟繇所说的那样:“笔迹者,界也”。一道墨线,界出无限空阔的空间、也界出了人类最值得讴歌的美的存在。甲骨文约诞生于公元前12―11世纪,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为我国商代的占卜文字,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纯古可爱。它在文字系统化方面迈出了坚实而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导致了汉字结构体系的初具规模,其结果则是汉字书法空间结构美的成形。它摒弃了原始的“象形”因素的形式限制,鲜明地显示出自身的特征:抽象的绝非摹仿式的空间,从而与绘画拉开了距离。这后一点决定了书法发展的命运。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而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这是在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潜在艺术性格。有时想想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后世有多少自诩书法家的人把字写得“布如算子”,清代出现的“馆阁体”差点窒息了书法艺术本身,可是这些瓦釜牖瓮时代的先民们却对书法空间如此敏感,竟具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力与把握力!

中国汉字的象形阶段是存在的,但古埃及等也有个象形文字在,却未闻还有什么书法艺术。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观念意识自然是最坚实的理由。中国书法的价值即在于它以独特的审美潜能与旺盛的生命力。毅然决然地脱离了“象形”所加的种种限制,而在借鉴表象描绘方法的不久,即转向塑造自身的抽象空间美与线条美这一目标。而甲骨文的出现,为书法确立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艺术基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笑对人生

英国著名女作家伏尼契曾经说过:“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这是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也是我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小学,每当我考试考得不好而灰心丧气时,爸爸总会抚摸着我的头,用温柔而坚定的话语劝慰我说:“这么一点小事,你就承受不住了吗?你看道旁那棵小松树,无论风吹雨打,它总是顽强地挺立在那儿。你听,它还笑呢!”我侧耳倾听,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摆,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真是在“哈哈”地笑着。爸爸又说:“你要学这棵小松树,要学会用微笑去迎接困难和挫折。”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但那棵小松树在风中的“笑”,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懂得了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于是,笑对人生的每一次困难和挫折便成了我对自己的要求。那是初一的一次体育考试。当时,我胸有成竹,以为肯定能考好。随着老师的一声枪响,800米考试开始了。我一路遥遥领先,可是,在离终点大约还有50米的地方,我意外地把脚扭伤了,倒在了地上。结果,我的考试成绩不及格。

在回家的路上,我沮丧得很。不知不觉快到家了,突然,我抬头看见了路旁的那棵小松树正在风中“哗哗”作响。我不禁想起了爸爸的话,顿时,我又有了勇气,抖擞精神,努力地笑了笑。此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成熟了许多。

笑对人生,是爸爸对我的期望,也是我的追求。现在,我可以面对爸爸高兴地大喊一声:“我做到了!”

人类“亲彗”之旅

1978年,美国发射了一艘空间探测器,直到1985年9月探测器才穿过了一颗彗星的彗尾。

1984年至1986年期间,全世界先后发射5个“哈雷”彗星探测器,包括原苏联“维加”1号和2号、欧空局“乔托”号、日本“先驱”号和“彗星”号。

2004年3月2日,欧洲空间局发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它将于2014年到达67P/C-G彗星附近,对其做近距离考察;同年11月,其释放菲莱登陆舱,登陆舱将用钻头深入彗核内部。

1999年2月8日,美国发射“星尘”号探测器,2004年1月2日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从其彗发中穿过;它将于2006年1月带样本返回地面。

2002年7月3日,美国发射“彗核旅行”探测器,其升空不久后失去联系。

为真理而焚身的科学家

众所周知,布鲁诺曾因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但是,历史上因献身科学,坚持真理而被烧死者,绝非布鲁诺一人。

古罗马女数学家希帕蒂亚,曾因协助父亲完成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修订与评注,誉满天下。公元391年,昏聩的罗马皇帝下令禁止异教,不准传播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希帕蒂亚置之不理。一天,一群暴徒奉主教之命,拦住了希帕蒂亚,拔她的头发,割她的肉,并在街头架起大火,问她:“你要数学,还是要命?”她冷静地回答:“数学!”

于是,他们将她投进了火中。

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小循环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

因此,他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而毫不畏惧,表示“愿为真理而死”。是年10月的一天,他被押到广场,绑在柱上,脖子上套着浸过硫磺的花环。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放弃自己的学说?”他默默摇头,终于被烈火吞没。

哭鼻子的大仲马

有一天,大仲马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就决定去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关心地问:“亲爱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伤心?”

大仲马回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火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然而却无法做到,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将被自己的笔杀死,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就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

他的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也笑了,说道:“先生,您才过来了四十五分钟,而主人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看来写作有时是要动点真感情的,因为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上一篇:呼唤宽容,呵护宽容 下一篇:《安塞腰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