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时间:2022-06-19 12:54:42

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 要: 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共享的、自由的交流互动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本文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出发,分析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Blog 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引言

教育叙事研究自兴起以来,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教师博客(Blog)的发展更为教育叙事研究开设了崭新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互动,共享资源。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让教师成为了研究者,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综述

2.1教育叙事的概念界定

“叙事”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一种文学要素,早在20世纪60年在叙事学在西方兴起。

教育叙事源于文学中的这种叙事体裁,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教育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通过深刻动人的故事表达叙事者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理解的深刻感悟。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搜集教育事件,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与分析,挖掘事件背后深层的教育理论。刘良华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2004)岳龙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题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构建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2004)丁钢提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2004)从以上种种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对于所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反思、分析,进而揭示出深刻的教育本质及其规律。(黎加厚,2004)

2.2教育叙事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领域中,西方国家对于教育叙事的研究大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拿大和北美的学者为教育叙事的主要研究群体,其中加拿大课程学者康纳利(M.Connelly)和克莱丁宁(J.Clandinin)的成就最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康纳利等人开始将教育叙事集中运用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康纳利等人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们认为:“人类的经验以叙事方式构建,并以故事的方式并存,揭示个体经验意义的最佳方式就是叙事。在这一情境下,教师的个人经验被视为故事经验,研究教师就是采用讲故事、写经历的方法,让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关注每一个有意义的具体的细节和情境。”(高思超,2010)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由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发起教育叙事研究。丁刚教授于1999年开始酝酿教育叙事研究的试验,他发表了一系列该方面的论文,并在主持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推出了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报告。2003年,丁刚教授在《教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叙事。同年,他又将康纳利和克莱丁尼的著作Narrative Inquiry部分翻译刊登在《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上。由此,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内迅速兴起,这一研究方式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今天,教育叙事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许多国内教育界学者与广大的教师都加入到这一行列的研究中。

3. Blog平台促进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3.1 Blog概念界定

Blog中文译为“博客”,是一种开放的网络交互模式,继电子邮箱(E-mail)、留言板(BBS)、好友聊天(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源于Weblog,即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为网络日志,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Blog于2002年进入中国大陆之后发展迅速。

3.2教师博客的发展

教师博客属于博客的一种形式,是教师通过网络,运用博客的技术,以文字等形式将自己的教案、课件、课堂录像、教学心得、感悟等上传到网站,进行公开发表。2004年下半年,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推出了中国教育人博客,使博客在教育领域飞速地发展起来。教师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等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教育研究者们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首先建立了jiahou’s blog网站,专门发表教育叙事报告,形成了“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特色。此后,基于网络的教育叙事研究如火如荼。

3.3教师博客的发展赋予教育叙事研究新的意义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职业,每天面对不同的课堂情境,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有的老师记录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着丰富的教学和育人的经验,有的老师却在感触过后丢失了这些宝贵的经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走进教师的生活,让教师们对研究产生了兴趣,一些教师愿意拿起笔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但是文章发表的有限性阻碍了老师们进行交流、学习、评价的可能。Blog教师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Blog技术门槛低,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一技术。有了教师博客,老师们可以将自己想法写下来,或者整理成教育叙事的形式上传。由于Blog可以在线共享,所有参与者可以形成一个团体,相互交流学习,发表见解,进行评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感悟教育的魅力和真谛。

4. 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4.1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一员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转变过程。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

4.2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专业情意,而且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带领教师在巩固并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走进科学研究的行列。科学研究引导教师重新成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重新审视、反思自身的教学,坚持不断地学习研究,一定会在专业发展的路途中快速成长起来。

如今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老师因为科研的要求太高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尤其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紧迫的升学压力面前,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科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只能望而却步。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给教师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这种研究方法将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记录平常课堂中发生的让人触动的小故事并不是难题,将这些典型真实的教学案例结合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评述,从而总结出深刻的教育规律,这样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一线的老师,为老师们解决了科研的燃眉之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引导教师走上幸福道路的一种最佳的研究方法。

自从Blog网络平台搭建起来,教师博客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博客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共享知识、更新知识的平台,也为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2.1专业知识方面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谢维和教授在2000年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讲座提纲)中提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等。在国外对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或基础的研究中,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影响最大。在强调教师理解、推理、转化和反省的教学理念支配下,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七类,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等,并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范希运,2005)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通过教师博客进行交流,不仅能帮助教师促进对其原有的教学知识、课程及学科知识进行调整、更新,而且能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及其学习的特点,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及价值的知识有更多的关注和追踪。教师掌握了这些实践知识,把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设计成为课题,这就在无形中帮助所有教师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普通的教书匠变成积极的教育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和发展,教师队伍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也由此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华南师大刘良华博士在《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从而使教师形成一种“研究期待”,这种期待心理能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研究意识和专业提升意识。

4.2.2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方面

一名教师要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和调控技能、研究技能、综合运用信息技能和自我反思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大多依赖于教师对实际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教师博客中,大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都是关于教师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与专业情意等。以前教师只能在学校开展的交流研讨会中进行交流的经验知识,现在通过教师博客,无数发人深省、触动心灵的文章让教师们目不暇接。教师们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也提升了专业道德和情意。

一位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对待不注意听讲、思想“溜号”的学生时说:“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童年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他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了学生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了这篇blog的老师也学着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一问题,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修养,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意外的收获。Blog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叙述故事、总结反思都有了一个媒介。这样的交流形式使得我们的研究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具有活力的态势。

5.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5.1博客运用于教育叙事研究存在内容失真的问题

关于教育叙事是否可以虚构的问题,刘华良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既可能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又可能叙述想象中的虚构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虚构的叙事研究经典作品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等。人们可能更愿意阅读真实的、实证的叙事作品。但不能否认,有人更愿意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而且,读者在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时,并不因为它是虚构的,就贬低它的价值。虚构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关键原因在于:虚构的作品本身就有真实的含量。中国人的说法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英国人王尔德的说法更有颠覆效果:“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刘华良,2007)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虚构的叙事作品缺乏存在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典型的教育叙事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在这三者之中,故事的叙事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最高,要求研究者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语言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而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多数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经验的叙事研究一般都来自真实的教育事件,而非虚构的。这些案例都是从教师的个体经验出发,通过Blog平台共享真实的案例,使教育研究回归到教育生活本身。老师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吸引、感动,在理解与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教育本质,这就是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这种研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它本身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一线教师来Blog平台交流、评价。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真实性,缺乏监督,一些教育叙事的文章是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文章中不仅虚构故事情节,而且虚构最终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当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失真,自然就无法被广泛推广。教育叙事研究的确允许虚构的叙事作品,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所采用的经验的叙事研究必须强调其信度与效度。只有真实,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虚拟的教研平台上探讨教学和研究,也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出教师博客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价值。

5.2教师博客中的教育叙事研究理论层次有待提高

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在访谈“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中提出,米尔斯大约在1959年提出理论研究必须植根于研究者的人生体验,或者说,理论研究的本质其实是个人生活叙事。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的,在教育叙事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在阅读了大量的教师博客中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后发现一些文章的质量并不高,有的纯粹是讲故事,忽略了故事背后深刻的理论。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需要生动的故事叙事,而且要透过故事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理论。教师们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反思中总结,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6.结语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教师们在教育科研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教师博客,这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创新,为教师们交流共享资源带来了便利,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今后的教育叙事博客将以更加科学、更具信度和效度的形式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帮助,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2]王鉴,杨鑫.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2).

[3]高思超.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范希运,陈利平.实践知识、内隐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视角[J].美中教育评论,2005,(6).

[5]刘华良.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7,(7).

[6]丁刚.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访谈[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上一篇:民间美术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