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时间:2022-06-18 09:56:53

试论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17-02

摘要:新闻标题是新闻最简洁的表现,直接影响整篇新闻的选材、立意、写作。本文试论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新闻 标题 写作艺术

一个新闻的精髓就在于标题,它是整篇文章的内容概况及形象表现。所以,曾经有人将新闻的标题比拟为新闻的“眼睛”,具有“居文之首,勾文之要”的意义。标题拟得好,对于吸引读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起到加强读者意义记忆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才能提高新闻标题的感染力、新引力及说明力呢?本文结合实际的写作经验,试论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1、概括得当,浓缩精华

写作新闻标题的时候,我们要用语言提炼一个个新闻事实,这时就会涉及语言的表达问题,凝练事实,选择语言将新闻的内容概括出来,也就是说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小窥大,言简意赅。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几家报纸对同一个飞机失事的新闻事件所拟出的标题,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哪个更好。

例1:

(正题)国航—客机在韩国坠毁

(副题)民航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确保飞行安全

(载200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例2:

(引题)我国最大航空运输企业47年来首次空难

(正题)国航客机坠毁釜山

(副题)朱铬基指示做好救治善后并致哀悼慰问

机上166人中54人生还,上海昨取消至釜山航班

(载2002年4月16日《解放日报>>)

例3:

(正题)国航客机坠毁韩国

(副题)一百多人遇难 昨19点尚有54人生存

(载2002年4月16日《新闻晨报》)

例4:

(正题)国航空难

(副题)截至发稿时,幸存者已上升至54名

(载2002年4月16日《劳动报》)

例5:

(引题)相隔3年,这一天再度成为世界空运史上的悲凉日——

(正题)“4.15”中韩空难的悲惨巧合

(副题)拥有7条直飞韩国航线的东航称,不会影响中韩对飞

(载2002年4月18日《上海壹周》)

单看新闻的正题,例4虽然只用了四个字,但是却是在这几个正题总最为概括,最吸引人眼球的一个整题;例1与例3虽然两个标题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比较而言,例3却更为浓缩;例1、例2、例3这个三个标题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例2是最为优秀的,它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例5虽然较长,但是在立意方面却别有韵味。这5个标题进行比较,总的来说例4是最概括得当,凝练精华。

2、摸索创新,标题的拟定要突出“新”

很多时候,不同的报纸都会对同一则新闻进行报道,所以标题的拟定要不断摸索创新,切记相互模仿、人云亦云,直接照搬别人的标题。在上面举的例子中,例5所拟的标题就与其他几份报纸不一样,特别蕴含新意,一下就吸引了读者。目前,在报纸上有较多标新立异的拟定标题的方法,往往都可以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只要我们在拟新闻标题的时候不断摸索创新,突出“新”,就一定可以写出好的新闻标题。

3、长于表现,疏于陈述

新闻标题的写作,不可以仅仅局限于一般的陈述,表达准确而已,而是要注重表现的力度,争取将最形象生动的新闻事实传递给读者。同一则新闻,用描写性的标题与用陈述性的标题,在新闻效果上面会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光棍堂” 引来四只“金凤凰” 》(载2000年8月19日《天津日报》)就比《一位基层干部称赞三中全会有十个好》(新华社武汉2000年6月8日电)来得生动形象;《谁是“最紧张的观众”》(载1996年9月2日《经济日报》),创设了悬念,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南京四“鹤”难齐飞》(载1997年1月29日《经济日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引起读者的注目;《本溪知何去?茫茫烟尘蔽!》(载1998年8月9日《经济日报》给读者描画出了一幅诗画的截面,生动地表现本溪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儿子全当兵 姚妈妈好光荣 陆海空武警 四兄弟都过硬》(载1993年8月31日《报》)则对仗工整、事理巧合,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引题)国家文物局致函香港拍卖行(正题)住手!》(载2000年4月30日《解放日报》第5版),在这则新闻中,“住手!”这两个词特别的显眼,形象地表现了国家文物局呼吁香港拍卖行停止拍卖我国国宝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的感情!《异口同声:热 热 热》(载2002年7月15日《新闻晚报)A3版),在这个标题中,则将济南(38℃)、北京(40.1℃)、武汉(40℃)连续几天炎热的情境写得活灵活现,几个“热”的连用,使得静态的“热”表达除了动态的热气朝天的感觉,仿佛使人听到了这个地方的人们酷暑难耐的呼喊!写作新闻的标题,可以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让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读者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让读者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在98年11月27日的时候,新华社记者陈孟阳、徐机玲就从沈阳发出电讯《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花化石》,被命名为“辽宁古果”的这一世界上最早的花,距今已达1.45亿年。上海某报在2002年6月4日的时候将这个新闻作为“热点追踪”栏目的重点新闻,并撰写了一篇以《花艳一亿年》的通讯,这个标题将“四千五百万年”抹掉,使得新闻前后不一,让读者产生了误会,加入读者没有仔细看新闻,也许还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毕竟,在1992年美国科学家曾在以色列发现过距今1.3亿年的花化石,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花,《花艳一亿年》还能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花?读者是要提出质疑的。《花艳一亿年》不仅炒“旧饭”,并且出现严重的“疏忽”:抹掉了本不该抹掉的重要数字。

上一篇:在路上 第33期 下一篇:浅析俞致贞先生画风及画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