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18 06:13:15

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新技术的应用,一些自然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逐步上升,也在严重危害、威胁着幼儿的身心健康。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焦虑和关注,也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生活常识,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怎样培养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怎样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怎样使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认真、着力开展研究探讨的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

基于我们对开展幼儿自护能力教育的这种认识,我们在幼儿园用随机抽样法确定了260名幼儿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中、小班幼儿分别为87人、87人、86人,男女各半。同时调查了这批幼儿的家长,教师对孩子“自护”能力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这次调查的目的之一:了解幼儿自护能力的现有水平状况,以便于我们在实施自护能力教育活动方案的一个时段之后,对幼儿所具备的自护能力进行对比检查,总结裁定教育实效。目的之二:根据对幼儿自护能力的调查、统计、分析、探寻幼儿年龄、幼儿生活经验、幼儿的教育环境这三者与幼儿自护能力的内在联系,以便寻找幼儿自护能力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恰当的内容、方法、途径。目的之三:为幼儿教师提供有关幼儿自护教育的信息资料。

一、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护能力

1、与幼儿生理需要相关的,与幼儿自身器官的当前感觉相关联的生活自护能力逐步增强。

2、与幼儿自身器官的未来健康相关联的自护能力较弱。被调查的幼儿能懂得一些保护牙齿、视力的常识,但能坚持在行动上体现的幼儿不足半数。见表1

(二)幼儿的生活自护能力

随着幼儿的生长发育,随着机体多种能力的增长,通过家长、教师的教育,以及幼儿的自身生活、活动经验的积累,幼儿的自护能力已经由最初的本能的生活自护逐渐转移到活动自护。由表2中,可见小班、中班幼儿的活动自护能力逐步发展。但其中,大班幼儿的自护能力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是向幼儿调查时提出的问题难度偏大,属于调查中的偏差。见表2

(三)防意外伤害的能力

1、幼儿对于未曾亲身经历的、与现实生活无直接关系的、距离周围环境较远的、偶尔发生的意外、突发的应急状态下的反应能力较弱,不仅缺乏有关的知识,也缺乏防范的能力。见表3

2、紧急情况下,幼儿对于特殊报警电话的认识及使用能力非常差。一是教师认为此类电话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二是与不少家长的思想顾虑有关,认为此类电话不必过早告诉孩子。见表4

3、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在调查结果上的差异:

在很多的调查项目中: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的调查结果基本相近。但在“保护牙齿”、“防火”“交通标志”“受伤急救”等四个项目中,却有很大的差异,说明家长、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幼儿的自护能力估计过高,缺乏了解。见表5

二、几点思考

(一)培养幼儿的生存意识,是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发展的基础。

幼儿的生存意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勇敢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3―6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出现,渴求拓展一个自我活动的外部环境。家长、教师要顺应这一特点,凡是幼儿能自己动手的事,注意鼓励幼儿去做,满足他们动手的欲望。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克服困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初步能力。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幼儿的自护能力是与幼儿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成正比的。学会生存必须学会生活,只有让幼儿亲身去体验、体会、才能学习、积累经验,养成习惯、锻炼能力,从而产生防御、防范、抗击多种事故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不管家长,还是教师,都唯巩幼儿受到伤害。从吃饭到穿衣,从生活到学习,都包得过多,管得过死。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百般呵护,忽视对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和生存意识的增强。

众所周知:日本的寒冷学校,不管冰天雪地还是烈日炎炎,幼儿只穿一条短裤进行户内、户外活动,这是日本教育重视幼儿生活能力、生存意识能力培养的一大特色,是一种长远的、理性的爱。我们也不妨对那些偏食、挑食、厌食的孩子“饿一饿”;对那些想做事又做不好或怕困难、依赖性强的孩子去掉“拐杖”,鼓励他“试试看,再来一次”;也提供一些模仿自然或带有一定危险性的玩具,让孩子从小学会从“危险”中保护自己,注意安全。幼儿的潜在能力和可塑性是很大的,好奇、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事实上,孩子们对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活动有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如果不注意保护孩子们这种可贵的欲望和兴趣;幼儿园的教师们如果不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来尊重、满足幼儿的愿望,事事代劳,就会助长幼儿的依赖性,影响其独立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淡薄其生存意识。发生“没有饭吃就吃巧克力”、“蔬菜不好吃就吃娃哈哈”的笑话。常言道:心灵手巧。手巧的孩子常常是脑子反应快的孩子,而那些动作迟缓、胆小怕事、缺乏自信、遇事不动脑筋的孩子,很难想象长大后能适应严峻的生存环境。因此,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首要的、关键的问题是培养幼儿的生存意识。

(二)让幼儿吃点“苦头”

幼儿对于偶尔发生的、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的防范意识、自护能力均很薄弱。这种情况甚为使人担忧。自然中、社会中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常易构成对幼儿生命安全的威胁。假如我们不注意培养幼儿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常识和能力,一旦意外事故发生,幼儿就会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过去幼儿园常常强调:幼儿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能坚持正面教育、快乐教育。“危险、痛苦”等不敢让幼儿体验和了解。其实,只要成人掌握适度,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生活中并非事事如意、毫无困难。让孩子们尝点“苦味”、“酸味”,能刺激他们更懂得“甜”。从而萌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教师和家长可以创设某种情景和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对迷路、中毒、起火、受伤等危险和困难建立认识;将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意外融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模拟游戏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还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和难度,让幼儿吃点“苦”,经受一些“磨难”,感受一些危险的场景氛围和完成任务的“艰难”。从经历生活、学习的困难中,体会自己的能力,锻炼意志,提高耐受力,就能减少许多伤害甚至“悲剧”的发生。为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打下基础,这是一种长远的自我保护措施,也是教育观念的改革。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是进行“自护”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幼儿中的不少意外事故是由于幼儿的不友好行为而引发的,同时有32.7%的幼儿表示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悄悄话”告诉别人。这使我们认识到:向幼儿进行自护教育,减少意外伤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

幼儿的优良性格应表现为活泼、开朗、守纪、合群、爱交往等等。当前,家庭、社会对开发幼儿智力十分重视,但对于培养幼儿守纪、合群、爱交往却相对忽视。尤其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容易形成幼儿自私、孤独的心理与行为。幼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爱的玩具、食品、衣物不能与他人分享,这样,往往容易引起同伴间的争吵、拥挤,甚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教育,加速幼儿向“非自我中心”过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不失时机地教育幼儿尊重、关心他人,要学会同情、学会谦让、学会分享、亦可创设模拟情景或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友爱、谦让、合群、喜爱交往的性格特征,这无疑是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重要途径。

另外,幼儿由于先天的气质类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会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问题繁多的今天,成人间的许多问题也会波及幼儿。幼儿也常常会因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闹情绪,因心理不平衡而造成不良情绪渲泻,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注意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要理解幼儿尊重关心幼儿,平等地对待幼儿,使幼儿对家长、教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有同家长、教师一起谈话、一起玩的愿望,使幼儿的快乐、伤心委屈,不平能得以倾诉、渲泄,从而既减轻幼儿自身的精神伤害,也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上一篇:使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