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指导岂能套路化

时间:2022-06-18 04:58:23

教研指导岂能套路化

笔者从教20年,经历了无数次的业务检查、反馈总结,积攒的记录一大摞。返回头看看这些业务指导,总感觉套路的东西太多。比如:关于备课,总是有项目不全、环节不齐等大同小异的说法;关于作业,总是有不规范、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评价。特别是最近一些业务指导,领导与教研员的总结越来越套路化,动辄就是几“性”、几“化”、几“原则”,大一二三,小一二三。有一次偶尔瞅一眼邻座同行,只见他满脸严肃状,而笔记本上反复写着一个“记”字,写了整整一页。见我看他,他笑笑说:“这些套话有什么作用?”对照一下历年的笔记,剥掉那些所谓的“性”、“化”、“原则”等外衣后,多年的内容基本一致。

不妨先来给这样的业务指导画画像。

反馈:集体吃一顿大锅饭

教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及课堂教学的检查,发现其亮点,指出其不足,这对教师的业务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教研指导走了样。检查之后的集体反馈像是吃了顿大锅饭,说的是谁,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这与教研员的工作作风有关。查备课,随手翻翻,只见形式,不见内容;查作业,随便瞧瞧,只见数量,不见质量。备课的质量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这是需要专家们认真地研究才能作出评价与指导的,不是随手翻翻就能看出其质量的。笔者多年来坚持研究性备课,把备课作为一种策划性研究,有时还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归类总结,形成规范的作业指导教案,这些都耗费了大量心血,极具研究价值。可是,很多次问检查的专家,总是答曰“不错”、“还可以”。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点不到位,教研指导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指导:中看不中用的理论餐

看一看近些年的专家指导意见,提得最多的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精讲精练,既重知识的传授,又重思维品质的提高”、“要落实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这些话千真万确,可是对于教师来讲又毫无意义,因为这些指导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上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何灵活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传授与思维发展的关系。这种理论指导反映出教研员的学术涵养不够,他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只好用这种套话来应付。

落实:黄鹤一去不复返

业务检在落实,而落实应具有连续性,甚至要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次复查。没有落实这一环节,前面所有的工作都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现在的业务检查,大都是一次性的,这次提出的问题与下一次的检查几乎没有联系。这种检查方式往往会强化教师应付检查的心理。

细细想来,这样的教研指导危害不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把检查反馈的立足点落实在具体的人上

每个教师存在的问题都不相同,教研员应该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对于教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研员需要进行归纳,然后反馈给学校的业务部门,进行集体矫正。

其次,把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具体的事上

教研员应该在对教师的文字材料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具体的教学事件,从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再次,把检查的重点放在落实上

可以给每位教师建立业务检查档案,把每次检查的结果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下次检查时,应把重点放在关注上次的问题上,看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业务指导是个实实在在的事儿,千万不可套路化、肤浅化。

上一篇:小班实行处方化教育例谈 下一篇:一种有效的教育督导方式:唐妮课堂巡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