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8 03:28:04

57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IS)病因及危险 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7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8%,小动脉脑梗死占14 .0%,心源性脑栓塞占10.5%,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8.8%,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3.9 %。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依次为高血压(31.6%),饮酒(29.8%),吸烟(26.3%),血脂异常( 24.6%),糖尿病(12.3%)。高危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前 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较老年人更加多样化,应重视对 其病因的寻找。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青年;病因;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3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0

青年缺血性卒中是指年龄在18~45岁之间发生的缺血性卒中,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分 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脑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原 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等5型。近年来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对57例青 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男39例 ,女18例,年龄18~45(36.6±4.8)岁。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 [1]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安静时 发病20例,活动时发病37例。意识障碍18例,构音障碍17例,偏瘫45例,失语11例,复视3 例,感觉障碍36例,共济失调10例,头痛22例,眩晕8例,单肢瘫6例。本组55例患者行控制 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治疗,1例介入治疗,1例脑栓塞 患者脑疝形成后行开颅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加用 叶酸及维生素B治疗。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进行血生化分析、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头颅MRI /MRA/DWI等常规检查。根据病情和诊断需要,对24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确定血管狭 窄 的程度;35例患者进行了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13例进行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 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OAST分型构成:LAA组13例(22.8%),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0例(血管闭塞8例,血管狭 窄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闭塞1例,狭窄2例)。SAA组8例(14.0%)。CE患者6 例(10.5%),其中房颤者4例,风湿性心脏病者1例,先天性心脏病者1例。SOE组5例(8.8%) ,其中烟雾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血管炎1例,颈动脉夹层1例,血小板增多1例。最多 见是SUE组共有25例(43.9%)。本组35例患者进行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13例进行抗心磷脂 抗体测定,其结果阳性的分别有13例和3例,阳性率分别为37.1%和23.1%。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本组患者的病因及主要危险因素分布:见表1。

2.3 治疗前后主要危险因素测值变化:见表2。

3 讨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与老年人相比有不同的特点,青年人的病因更加复杂多样。Hartt所列举的 可能病因近100个[2]。目前按TOAST分型主要有5种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 卒中的主要病因[3,4]。本组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占22.8%,与文献报道的22 .2%[5]相近。心源性栓塞为10.5%,心源性卒中略低于其他国家的研究,可能与 我院开展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时间短有关,对卵圆孔未闭患者可能低估。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明确的病因,如动脉夹层、血管炎(感染性、非感染性)、烟雾病,高凝状态、血液系统疾 病、违禁药品的滥用等。而本组患者中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较高(43.9%),可能与本院既 往未开展头颅MRA、DSA、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查有关,另外,还可能与 各个医生对TOAST分型标准的认识及应用不一致也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 素。本文显示,卒中患者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高血压(31.6%)、 饮酒(29.8%)、吸烟(26.3%)、血脂异常(24.6%)、糖尿病(12.3%),与文献报道接近 [5]。本文显示,68.4%的青年脑梗死患者是男性,与文献报道[5]的73.7% 相近,男性卒中的高发可能是与其吸烟、酗酒、高血压的比例以及社会压力较女性高有关; 随年龄的增长,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渐提高,LAA,SAA的患者大多见于35岁以上。本文 显示合并高血压以小动脉卒中(SAA)组最高(75%),其他原因缺血性卒中(SOE)组最低,血脂 异常以SAA组最高(62.5%),高血压、血脂异常对小血管病变比其它卒中分型作用突出,长 期高血压损害小血管,LDL水平升高、HDL及其载脂蛋白ApoA水平下降,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脑梗死;糖尿病在各组间差异不大,但合并糖尿病的任何年龄 组,缺血性卒中风险均升高。本文吸烟及饮酒在各组所占比例差别不大,但其危害性不能低 估,高娟[6]等的研究发现男性吸烟增加Hcy浓度。本文发现3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13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c y主要引起大动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浓度与卒中风险呈强烈的正相关。本文显示,治疗前 收 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70.4±9.7)mmHg和(84.5±15.2)mmHg,治疗后分别为(130.1±5 .6)mmHg和(76.3±1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 治疗 前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青年卒中部分高危因素是可控的,本文抗心磷脂抗体因检测 阳性病例数仅3例,故未行统计学处理,但治疗后随访抗心磷脂抗体,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有 所下降。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较老年人更加多样化,很多是可控制,能避免的,因此应 重视对其病因的寻找。一般普通检查难以明确的,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彻底排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 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48.

[2]RG Hart, VT Mille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a practical approa ch[J]. Stroke,1983,14,110-114.

[3]Naess H, Nyland HI, Thomassen L, et al. Etiology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ce 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in westen Norway: apopulation_based case_contro l study[J]. Eur J Neurol,2004,11:25-30.

[4]Khan FY. Risk factors of young ischemic stroke in Qatar[J]. Clin Neurol N eurosurg,2007,109:770-773.

[5]丁建平,宿英英.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 5):202-206.

[6]高娟,高莉梅,王景艳,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其相关因素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49-51.

上一篇:幕上脑出血急性期FIB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 下一篇:农民健康体检血压测量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