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6-18 01:44:48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彰显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最高表现。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老大”,历来是各类考试的必考而且是首考的科目。小学语文课程是基础课,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起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凝结民族感情的作用。小学语文教育要想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溶入创新意识教育,才能在新时期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1.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本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最终尺度。尤其是在以升学率论质量观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质量也只能以获高分为最好,升学率成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已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博闻强记已不是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基于此,语文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教育改革潮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从对语体的感受、鉴赏走向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地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人。

2.以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教学宗旨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然而,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至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肢解课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这种为适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如同解牛,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语文教师应勇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塑造语文人格是主体目标。人格在语文教育中塑造、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个体自然素质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个性是因人而异的。基于此,教育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而且,就是社会发展,也需要具有各种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的各类人才而拒绝“清一色”。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所有学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

4.语文教师要在提升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英格尔斯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同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设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必不可避免的。”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这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要敢于突破固有的程式,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上一篇:汉语语言教学需讲究方法 下一篇: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应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