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咀嚼母爱

时间:2022-06-18 11:36:19

捕捉细节,咀嚼母爱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课文对母爱的内涵没有做具体诠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诠释母爱的内涵,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呢?

一、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高年级学生初学一篇文章,首先需要通读全篇,了解大意。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主脉、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下一步“精读”,分析文章的主旨,将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

上课伊始,在《烛光里的妈妈》这首优美旋律歌曲的渲染下,引出了本文课题:秋天的怀念。继而,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文中什么打动了你?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以上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又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铺设了一条入情之路。

二、再读深究,接受爱的洗礼

这篇“秋天的怀念”,表面上看,语言平实,朴素通俗,但寻常细节中显真情,反复咀嚼,意味深长。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一件件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个细微的神情,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都涌动着母亲的爱。如何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最深处潜游,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掀起心灵的波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妙点拨。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言语之美;品中读,读细节之情。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把学生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

例如: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是怕砸在自己身上吗?显然不是,她知道儿子难受,就让他发泄一下吧。(母爱是宽容,是理解)为什么又在“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爱是惦念,是担忧)她生怕儿子发泄过了头,她可以冲进来阻止。为什么眼边红红的?她为什么流泪?为儿子的命运?为自己的无奈?为未来的生活?也许都有。引导学生―层一层地体会作者浸透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升华,咀嚼其中的爱,感人至深。

2.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爱是忘我)

3.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母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一句句唠叨的话语)

三、情感升华,激发共鸣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悟人生之道”。这一部分主要透过对的描写来领悟母亲“好好儿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重点读“赞美”的这段话,再让学生思考:母亲坚持让“我”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答案:母亲是想鼓励“我”学习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是什么话?这问题难不倒学生,学生们不约而同回答: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儿活。最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个“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懂得“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殷切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索,更是对我们所有活在世上之人的告诫。

由傲霜的秋菊可以想到人,想到人在身处逆境时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想到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不管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就是值得称赞的。

四、延伸拓展,语言训练

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后,深沉的母爱叩击着学生的心弦,在此基础上,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母亲。学生在真情实感自然流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文道也得到了统一。

结尾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推荐课后阅读。引导学生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广阔的情感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乐昌市坪石镇金鸡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方法转变刍议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