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时间:2022-06-18 09:28:03

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摘要:中国宰相辅助制度起源于夏朝、商朝,终止于明朝。封建最高统治者既要手握大权又要享受做皇帝的乐趣是丞相制度存在的必然依据;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然而来自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为了使自己及其后代能永远独揽大权,从而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本文对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的特点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废除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557-01

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宰相的具体名称,各朝大都不同,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等。历代中,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体名称则因时而异。

1.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丞相之名始于秦"。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则成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秦王嬴政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为宰相之职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既有公官也有省官,而且在此时初年公官多省官少,及至末年则省官多而公官少显示出这是一个由公官向省官过渡的时期,也是两种宰相相互交叉设置时期。

隋唐时期,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新体制,其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宰相制度的进步和进一步发展。三省的职权界线划分不明显,因为"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国均者惟内史纳言,而尚书令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具体来说,三省虽然同时参加运转,但是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在沿袭了隋朝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与政事堂制度密切相关,是一项宰相集体议事决策的重要政治制度。自贞观之后,中书舍人"五华判事","中书省职权渐重,中书令于定敕之前,多提前于政事堂议论",于是政事堂地位日渐提高,成了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上升迅速,与中书门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后梁建立后,把枢密院改为了崇政院,崇政史不由宦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信大臣担任。到后晋、后周时期,又重设枢密院,枢密使管理机要,虽次于宰相,但权倾内外。

宋代的中枢机构和设官大多沿用唐制,但机构的职权有很大变化,与唐代体制大不相同。宋代中央实行中书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制。"宰相中地位最高的兼昭文馆大学士,称上相,次兼修国史,再次兼集贤殿大学士。"

明太祖洪武建元以前,便有宰相之设。及至十三年左相胡惟庸专权谋逆伏诛,遂罢中书省,中书省所有官职尽革,其分权于六部而帝总其成。宰相制度被废除。

2.明朝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2.1 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最终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如果皇帝对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就很难居高位。但是,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各有消长。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

2.1.1 相权权倾一时、侵夺主上威福,甚至威胁生命。不容否认,君相之争是自宰相制度产生以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因素。历史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就会不断涌现出权倾一时、侵夺主上威福的权相。

2.1.2 相权公然挑战至高无上的君权,引起君主的疑忌。宰相的权力越大,皇帝必然就会处心积虑压制、削弱相权,甚至杀宰相、废除宰相制度,以尊君权。韩信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他的被杀,固然有其"兔死狗烹"的必然性,但他的太过自大,有时甚至目无君臣间礼仪等的缺点,为他命运的结束起了催化和加快作用。封建君主感到宰相对其威胁实在是太大,便会削弱相权,于是必然导致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

2.2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纵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其中一个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宰相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宰相制的废除解除了皇权的一大威胁,皇权得到空前的增强。而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朱元璋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也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在封建社会衰落之际,随着君主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腐朽,皇帝为了保证自己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方面的蒙蔽和阻碍,干脆废除宰相,实行无相制,从而为皇权与相权之争画上句号。

3.废相后制度缺陷的弥补对策

废相后,虽然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但是沉重的负荷使他感到窒息。丛聚繁杂的政务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开始寻找制度上的弥补和对策。起初,设立了中书体制。后来,"内阁"应运而生。刚开始内阁还并没有完全形成,只是作为皇帝的秘书,帮助处理文书工作而已。明成祖朱棣时期,"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这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内阁,内阁也正式成为皇帝的智囊团,皇帝开始让内阁商议起草大小事务。宰相体制的废除,促使皇帝不得不做出调整和弥补的措施,因此,设立内阁是大势所趋的。朱元璋猜忌怀疑的性格使他对百姓、朝臣,甚至是开国大臣都有强烈的戒心。因此设置了完全效忠他个人的特务机构。朱元璋派出大量特务人员,使他们遍布朝野,暗中监视官员。比如有次上朝,询问宋濂昨日是否在家喝酒,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之后,朱元璋才满意的回答果未骗朕。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因而该特务机构演变成皇帝直接掌管并严厉惩罚异己者的工具。锦衣卫成为后世明朝君主设立东西厂卫的先例。

明朝统治者还以程朱理学来达到思想文化专制。它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是汉唐时期的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明朝开创者深谙程朱理学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的理论依据。 "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都是统治者在无形中钳制百姓的思想理论。在科举考试中只能从儒学的四书五经里命题,并严格要求文人以"八股文"作答。这种考试方式严重束缚了文人的思想,使其一味地苦读经书,钻研八股,与实际脱节。除此之外,大兴文字狱。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曾做过和尚,又参加过红巾军,所以很忌讳别人说"光"、"秃"、"贼"、"寇"等字眼。若是不慎使用了忌讳文字,都会不幸招致杀身之祸。

虽然朱元璋有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宦官越来越得皇帝的重视,尤其到后来,明朝皇帝处理政务,主要依赖两个机构:一个是内阁,另一个即是司礼监。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和弥补废相带来的制度上的缺失,不断地利用这两者互相制约彼此。

参考文献:

[1]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罗辉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特殊学校聋哑学生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