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初见成效示范项目―秸秆还田

时间:2022-06-18 08:32:56

滇池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初见成效示范项目―秸秆还田

[摘 要]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秸秆还田技术,项目围绕滇池流域及水源地水源保护、土壤有机质提升,开展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减少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及化肥的用量,减少火灾隐患,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业有机废气物 资源化利用 秸秆还田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57-01

盘龙区滇池流域及水源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秸秆还田技术,项目围绕滇池流域及水源地水源保护、土壤有机质提升,开展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减少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及化肥的用量,减少火灾隐患,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项目实施地点在盘龙区滇源街道小营、麦地冲、三转弯等3个村委会,按照要求实施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实际完成示范面积4100亩(超额17%),其中:小麦1500亩、绿肥1100亩、蔬菜1000亩、雪莲果500亩。示范区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真落实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工作,把它作为一件急事、大事和实事去抓去落实。为搞好统筹协调,确保秸秆还田项目的实施,该项目由盘龙区滇源街道办事处主管,办事处成立由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农科站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农科员及有关村委会书记、主任为组员,农科部门负责对该项目进行具体组织实施。

二、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深入到千家万户,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会议、标语、电视、广播、技术资料、现场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性、秸秆还田的好处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普及、指导秸秆还田技术。据统计,全街道共召开专题工作会议6次(其中现场会、培训会4次),粘贴标语12条,制作展板3幅,开展广播宣传8期次,技术培训360人次,印发宣传技术资料520份。

三、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措施

1.麦类秸秆经旋耕机粉碎,每亩喷施酵素菌3-4千克直接还田。主要模式有:

1.1麦类高茬覆盖复播还田技术。对高茬复播的麦田,可根据土壤墒情、机具配套及生产条件等差异,因地制宜采取旋耕覆盖复播、硬茬复播覆盖、人工撒籽―旋耕覆盖复播等不同的操作方法。

1.2麦茬直接翻压还田技术。对机器收割后留茬较高的麦田,收后立即用机械反转高柱梨将高茬麦草全部翻入土中;对人工收割的低茬麦田,留在田间的麦茬数量很少可将场院中的剩余麦草或麦衣运往低茬麦田,每亩均匀撒铺300-400公斤,然后用深翻犁将其耕翻入土。

1.3对小春干旱无收麦田,直接用旋耕机打碎后还田。

2.对于蔬菜绿肥鲜秆,直接用旋耕机打碎后翻梨还田。

四、抓好示范,强化技术

为在全街道抓好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的目标。滇源街道在小营、麦地冲、三转弯等三村委会,按照要求实施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实际完成示范面积4100亩(超额17%),其中:小春小麦1500亩、绿肥1100亩、蔬菜1000亩、雪莲果500亩。在三转弯举办200亩示范区,使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起到了辐射带动的作用。

同时,重点抓好各项秸秆还田技术落实。一是采取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机械翻压直接还田等技术措施,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二是加强以酵素菌为腐熟剂配料的关键性配套物质的推广,加快农作物秸秆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五、综合效益显著,前景广阔

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三增”、“三节”。“三增”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5%,保水能力增加16%,粮食增产7.2%。“三节”即节水10.6%,节肥24%,节省工时费每亩30―40元,农民每亩增收节支120元。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后劲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秸秆还田既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提高了作物秸秆还田的综合利用率。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作物食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氛围,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泰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广灵县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