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题到课程:“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轨迹

时间:2022-06-18 07:51:31

从课题到课程:“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轨迹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置的权力逐渐下放,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展。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需要也愈益迫切。我校从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以校本课程替代课外兴趣小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并以课程超市的形式开了30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涵盖人文修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等四大类。同时,我们也深感当时建立的课程超市尽管在规范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上是课外兴趣小组所无法相比的,但组织管理还不够严密,内容还不够系统,大多属于讲座性质,成绩考核与评定的办法也不够科学。

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学校在反复讨论,并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最富有宜兴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为典型,来推进和提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和质量。我们在充分调研并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与宜兴陶瓷研究所合作,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印刷了一本3万多字的教材,制定了学生陶艺课成绩评定办法,聘请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制作经验的陶研所研究员担任主讲老师,并且定期邀请宜兴的紫砂工艺大师和紫砂文化学者来校做讲座或现场制作示范。为了提高该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规定该课程为学生必选校本课程,并且排入课表,享受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待遇。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和改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2005年江苏省第二届校本精品课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市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大大地推进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使我们认识到:本土资源和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中值得开发的富矿,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接地气”,才能拥有生命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陶艺课的质量和影响力,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把该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它建设成为一门更具影响力的精品课程。为此,学校精心制定了《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该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批准为第六期教研立项课题。

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中,课题组在有关课程专家和紫砂艺术大师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了陶艺课的教学大纲,更加强调陶艺课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修订后的大纲,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完成了陶艺课校本教材《陶艺欣赏与制作》的扩编、修订,修订后的课本容量由原来的3万多字扩展到10万多字,印刷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为进一步提高陶艺课的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课题研究,建立起“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校本教材―教学策略―学生成绩评定”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范例,也对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

2009年,省教育厅作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我校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总结提炼了十多年来紫砂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申报了江苏省宜兴中学“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并且获得了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经费支持。现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利用”的思路,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开始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最初的一门简单的陶艺课到现在的课程基地,我校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粗陋到精致、从松散到谨严的过程。可以说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校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我校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

(1)一所普通中学只要有追求、肯努力,完全有能力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过于整齐划一的弊端。

(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和社区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支撑正是学生发展与学校课程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我们选择《陶艺欣赏与制作》作为重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因为宜兴作为有着深厚的陶文化底蕴的陶的古都,具有独特的陶文化资源,同时作为一种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其精神内涵已渗透到宜兴人的血脉当中,由宜兴人研究和发展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紫砂文化,这是最合适的选择。在宜兴集聚的陶艺及紫砂方面的人才,也为这一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撑。

(4)实践和体验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特点和基本方式,其实施是一个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动手中提高的过程。我们不能照搬课堂教学的模式实施校本课程,而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征。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强调其教学要体现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统一,在动手制作中又强调制作与文化的统一,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写作制作体会,深化对美的感受和对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

上一篇:例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讲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