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6-18 07:22:54

新课程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策略

【摘要】作文,已经普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本文结合新课改中的作文教学实践,从作文评改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不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

【关键词】新课程;老师;学生;作文;评改;兴趣

现在有很多中学的语文老师感叹道:“教子教孙都不要教语文。”究其原因,在于作文。是作文,成为了老师心中的“痛”,而成为学生心中“痛”的也是作文。

我自参加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至今还在教语文。几年前,每个学期开始,学生的作文还能够如数交上来,然而好景不长,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渐次减少,以至于后期交上来的几乎不到班级人数的一半。问及其他语文老师,也是如此。久之,即出现了老师怕教语文——怕改作文,学生怕学语文——主要是怕写作文这一较为普遍的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这是我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老师怕改作文,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大;其二,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不主动写作,作文多是被逼出来的,水平低,教师难以下笔,老师批改的过程就是饱受煎熬的过程。学生怕写作文,其原因在于其对写作没有多大兴趣(有的学生对作文存在恐惧的心理)。然而,学生写好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作文必须得改,学生必须得学写。如何消除师生心中的痛,是摆在老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自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在潜心思考,不断的摸索,希望能够改变语文教学中这一尴尬的局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突破写作评改的僵化模式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改变尴尬局面的关键 。

作文课是学生心中的“痛”,因为一方面,学生希望能够在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作文教学中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改变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心理定势,突破写作评改的僵化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甚至出现有的老师帮学生把整段重写、重新结尾的现象。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认为只有作文本上被老师写得红通通的一片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己对学生的不放心,老师认为只有自己亲自改过一遍,才能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语文老师被“批改”作文占据了大部分工作甚至业余时间,进而“痛”由此生。我们不妨算一笔小账:一学期一般说来“大作文”(课堂作文)至少有6篇,还有每周一次的“小练笔”。 一般,中学老师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平均55人,一篇文章算400字,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仅作文一项的批阅量就有十多万字 。遗憾的是,尽管老师如此“卖力”,却往往得不到多大效果。因为老师的批阅更多的是一厢情愿,是单向操作,对学生来说只是接受,他们没有主动参与;正常情况下,学生至少要等个二十来天,其作文本才会“始一反焉”。 事实上,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甚至只看分数,而不能从中有所领悟并改进。总之,这样做,不但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而且收效甚微。学生写作时的“期望值”就在等待老师评改的过程中一天一天的消失。逐渐的,他们对写作也失去了兴趣。因此,现实中出现学生的作文本交不齐、作文水平整体下降的现象就顺理成章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新课程合作、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理念指导下,我尝试着从传统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大胆改革,力图改变亘古不变的现状。下面就是我的成功改革。

(一)尝试抽人评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老师要消除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先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大致了解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缺点。然后将作文本分成若干组——每一组都有好、中、差。之后,老师在班级中找到作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让他们每人批改一小组作文(因为是尝试,所以先抽部分学生评改)。起先,老师也批改一小组作文,示范引导他们如何去评改一篇作文。比如书写美观,用词、标点、格式正确;语言准确、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立意新颖、深刻;中心明确;他的闪光点在哪儿等等。当然,每一次写作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这也是基本要求,这一点也要和评改的学生讲清楚。学生评改之后别忘了签上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尝试着让学生评改作文之后,我认认真真的看完每一篇评改的内容,大多数学生批改细致(对于学生评改不恰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过来),旁批恰当、总批中肯。逐渐的,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抽改的学生均能掌握评改方法,作出规范的评改,而且批语越写越好,越写越多,他们能围绕作文要求、审题立意、文章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等诸多方面,写上百字的评语。这样的结果,实属超出我的意料。评改之后的作文,由组长收起来,挂在墙上,让学生比较鉴赏,看谁评改得好。学生对同学的评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附一张纸,写出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者如不同意对方的看法,还可以提出反批评。

这种评改方式彻底打破了以往作文学生写教师评的僵化模式,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一般,学生交上作文的两天之后就能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其他没有参加评改的学生见状也跃跃欲试,其写作的欲望急剧膨胀。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在班级分组评改作文,扩大学生评改的面。

(二)分组评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分组批改是对抽学生评改的进一步发展,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以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组批改前(后进生单独拿出来),还是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再告知学生从那些方面去评一篇文章、以及各类文体的评分标准。如:教师要先讲解本篇训练重点及评改要求,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画线标出。

②文章题目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评改时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适当的加以修改提示。

③评改者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注意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本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的落实最为主要,其次是主旨是否明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切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

实际操作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四人为一组,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配,旨在以好带差。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批改组长,批改完后,批改人均签上姓名(其间,老师巡视,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分组评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之中来,他们实实在在的成为了作文教学中的主人,其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他们写作的欲望。逐渐的,许多同学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值得注意的是,批改后进生的作文要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评改,以保护他们写作的信心,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一个班级学生写作能力良莠不齐,对于那些语文基本功差,对写作一直没兴趣、怕写作的学生,老师先将他们的作文挑出来,不去精修细改,而是交给同学们去找出该文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鼓励的口吻,并注意评语的修辞性,以此达到让学生去模仿的目的。

为鼓励后进生,唤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文章的优点,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信心了,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逐渐的提高写作水平。评改完之后,老师要将所有的作文及其评语仔细阅读一遍,做到胸中有数,为下一步的作文评讲做好准备。

互改,是我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抽人评改,是大胆的尝试;分组评改,是以好带差,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互改,每一位同学都有了独立评改的能力,他们都是“小组长”,只有出现这样的局面,每一位学生的写作兴趣才算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才得以全面提高。这将成为我孜孜追求的目标。

总之,只要跳出传统的作文评改的僵化模式,合理的运用评改方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老师的作业负担,进而使作文不再成为师生心中的“痛”。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英语课堂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