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法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时间:2022-06-18 05:45:24

事项法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摘要:在现行价值法会计下,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条件及其会计信息的构成内容都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采用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本文根据事项法会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内容,对系统各环节运行的条件和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该系统的与现行会计系统的对接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事项法会计 价值法会计

网络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重要的使命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在现行会计方法下,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需要借助稳定的货币单位进行会计计量;二是需要选择一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三是需要特定的归纳分配方法进行会计记录。纵观支持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三个条件,它们都会给会计信息带来不利影响:货币计量,使会计遗漏了大量为企业带来重大影响的非货币信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应用,使会计信息带有很大的人为性;特定归纳分配方法的运用,使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运行条件的实施,往往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其相关性和可靠性。如果采用事项法会计系统,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事项法会计是以可观察的、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经济活动、交易和事件作为会计要素,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等环节,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事项法会计,可以克服现行价值法会计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对事项法会计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概念和其涵义的理解上,对其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条件还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对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环节及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希望以此推进事项法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一、事项法下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筛选、确定并接受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予以正式记录的过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确认居首位,是会计信息的输入环节。事项法会计的确认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发生的经济事项应确认的会计要素内容;二是这些要素应记录的时间归属。

1.会计要素构成内容的确认。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在价值法会计下,会计要素依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事项法会计下,会计要素根据经济事项内容加以确定。经济事项是指那些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经济活动、交易或事件。事项法下的会计数据并不是以价值作为唯一的表示方法,有些数据也用非价值方法来表现。对于可用价值表达的经济活动,可根据经济事项的内容将会计要素划分为筹资事项、采购事项、生产事项、销售事项等。对于非价值表现的经济活动或事项,可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诸如生产力、质量、担保、合同签订、经营租赁等内容,对这些会计要素可采用列示的方法进行说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事项法下确认的会计要素范围比价值法的确认范围更加宽泛,确认内容也更加全面。

2.会计要素记录时间的确认。由于会计分期前提的存在,使得会计在记录经济业务时,必须明确会计要素的时间归属。在价值法会计下,为了反映经济活动的因果关系,对会计要素的记录时间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在事项会计法下,由于会计人员不必再为经济事项的因果关系进行人为分类,只需将同类事项进行归纳,存储,不必进行繁琐的加工处理,因此,在记录时间的确认上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即以经济事项的发生时间作为会计的记录时间。对于发生时间的认定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经济活动发生的现实性作为判断标准。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的签署日期作为此项活动的发生期;销售商品业务,以开出销售发票的日期作为业务的发生期。采用收付实现制,使会计的确认时间同业务的发生时间相一致,避免了人为的权责分配,可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加及时和真实。

二、事项法下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主要是确定会计要素的价值。对于那些需要以价值反映的会计要素来说,必须以适当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属性计算出入账价值。在现行会计计量模式下,通常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在事项会计法下,为了能从多角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需要建立起区别于现行会计系统的计量模式。

1.会计计量采用多重计量属性。表达会计要素价值的计量属性有多种,公认的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在会计计量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会计系统,历史成本都是首选的会计计量属性。但随着交易活动的复杂化,会计环境的多样化,要求会计人员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表达会计要素的价值。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需从多方位考虑,客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多维计量。如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可反映其取得价值;按现行市价计量,可反映经营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按公允价值计量,则反映其交换的需要。以多重计量属性表达会计信息,能将不同属性的计量优点相结合,做到各种计量方法相互补充,各有侧重。

2.采用非价值指标计量。经济活动所发生的一些事项,有些可能无法以价值的形式加以反映,如果将这些事项省略,会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打折扣。事项法会计从单一的货币计量中解脱出来,寻找一些非价值指标作为价值指标计量的补充,这些指标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产品质量等。

(2)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包括环境治理投入、安置下岗人员、安置转业军人、扶贫、社会慈善捐助等。

(3)反映企业未来增长潜力的指标,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团队精神、技术储备等。

这些非价值的计量指标,由于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它们也无法反映到以价值为记录特性的账薄中去,可以考虑设置非价值指标账簿解决这些信息的反映方式问题。

3.定量计量与定性计量相结合。定量计量是将会计要素以实物、时间、劳务和货币等计量单位,从数量上对其反映和控制。定性计量就是将会计要素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进行表述和说明。为了完整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信息,事项法会计采用定量计量与定性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计量为主,定性计量为辅,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的指标数据,共同描述会计要素的真实面目。

三、事项法下的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完整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

归类汇总,为编制会计报表做准备。在现行的会计系统下,会计核算的完成,需运用一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借助一定的核算方法进行。在事项会计法下,会计工作摆脱了政策和估计的束缚,尽可能按经济事项的本来面目进行记录。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

1.以事项要素内容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在事项法会计下,由于会计要素不再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项目,而是将经济活动划分成可价值化的事项和非价值化的事项。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应考虑事项会计要素的特点。对于可价值化的经济事项,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按其事项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并具此开设会计科目和账户。比如,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可将其经济事项划分为:筹资事项、采购事项、生产事项、管理事项、销售事项、投资事项等。在每个事项下,再按其具体内容设置更为详细的科目,如采购事项可分为材料采购事项、设备采购事项、专有技术采购事项等。对于非价值化的会计事项,可采用设置图表等方式进行说明记录。

2.减少会计事项的人为归类汇总。在事项法会计下,为了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初始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不必按现行会计系统的做法,将每类会计要素进行系统的归纳汇总。而是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区分会计事项的性质并将其记入相应的事项账户上。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会计人员不必对经济事项进行人为的判断、归纳和汇总,只是将事项的原貌反映在账户上。信息使用者需求什么信息,就到相应的会计事项账户中去寻找相应的事项记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一定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分析、评价,得出结论。这就是说,会计信息已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已从提供信息转化成为提供事项,会计人员不必再为不知道自己应该提供什么信息而苦恼了。

3.减少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核算所选择的具体方法,会计估计是指会计人员对不确定会计事项所做的判断。现行会计处理离不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但由于其人为的选择性往往导致会计信息的飘移性,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令人怀疑。在事项法会计下,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不加以整理,以其原貌反映在事项账户上。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采用复杂的会计政策,也不需要过多的会计判断,可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会计信息的新鲜性。当然,会计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需要信息使用者自行判断,会计人员应当为使用者的正确判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相关条件,如对采购事项中的固定资产,会计人员应当说明其物理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技术标准及其发展趋势等。

四、事项法下的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结果的最终总结,是会计信息的输出环节。在现行会计系统中,会计确认、计量及核算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会计报告上,所有的会计批评也都反映在会计报告上,信息的不全面和不真实是所有批评的高度概括。在事项法会计下,由于避免了会计行为中很多的人为因素,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归纳汇总,减少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使事项法下的会计报告更具真实性和可信性,其在会计决策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事项法下的会计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1.事项法会计的财务报告目标在于为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事项。由于信息使用者众多,其信息需求的角度和内容各不相同,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决策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相同。会计人员无法做到提供一套完美的信息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人员最好的工作就是向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由使用者根据自身决策需要和适用的决策模式选择适合于决策内容的经济事项。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提供会计信息改变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事项,这是事项法会计与现行会计相比的本质区别。

2.事项法会计下的会计报表为通用会计报表。在现行价值法会计模式下,会计报表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表及反映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在事项法会计下,可不必区分上述三张报表,只需编制通用会计报表。在通用会计报表上,汇集了产生各种专用报表数据的全部经济事项。使用者根据需要从中寻找关键数据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在通用报表上,应按企业发生经济事项的内容和状态进行汇总,在设置栏目时,应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常态,以现行会计要素的内容作为参考,便于使用者的数据搜索和整理。

为了能使报表使用者更好运用会计信息,通用会计报表还需要二方面的配合:一是会计报表附注,将通用报表上的未尽事宜描述出来,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争残值、预计维修保养费用等,应收账款的预计收回时间、信用政策、坏账的可能等。二是按多重计量属性编制通用会计报表。计量的多重性必然要求多重信息输出,而且这些结论对信息使用者是必须的。在披露方式上,可以采取按计量属性编制通用会计报表,也可以采用按属性设置栏目编制多栏式通用会计报表。

五、事项法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异,要想顺利完成二者的转换,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

1.从现行会计信息系统转换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不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信息使用者已经习惯接受现行会计模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如果转换过于突然,会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同时,在事项法会计系统下,要求信息使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索取会计数据,这必然要求信息使用者要有较高的会计水平。采用事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使用者的会计水平应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此,必须给使用者较为充足的时间学习会计知识,掌握会计精髓。只有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素质大大提高,有能力对信息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事项会计系统。

2.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发达的网络技术支持。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依赖于发达的网络技术,只有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会计事项的多维计量,才能对复杂的经济事项进行清晰的分类,按不同的标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加工,完成会计信息的输出。也只有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人员才有条件直接面向经济业务过程,收集有关业务活动数据,不必以凭证作为系统的处理起点,而直接依据业务活动数据生成会计报表。在事项法会计下,将会计处理的专业软件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依据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将事项按用户的要求划分为若干文件,存储于数据库中。通过互联网,用户可随时访问数据库,并根据不同事件及其需求,要求计算机提供不同的信息类型。因此,经济事件的完整性、会计软件的先进・性及网络技术的发达性是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

(原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7期)

上一篇:投连险与分红险的六大区别 下一篇:财务报表透明度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