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没”和“差点”语义考察

时间:2022-06-18 04:03:24

摘 要: 本文采用语义分析、对比分析、认知分析、语用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差点没”和“差点”语义同指和异指进行共时考察,补充了熙的“企望说”,发现“差点没VP”带表程度的成分时,“差点没”和“差点”同表否定;对于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差点没”和“差点”也同为否定。.

关键词: “差点没” “差点” 语义区分

1.问题的提出

(1)a他差点摔一跤。

b他差点没摔一跤。

(2)a他差点乐死。

b他差点没乐死。

(3)a他差点考上大学。

b他差点没考上大学。

以上三组句子中,第一、二组中两个句子都是否定的意思,没有摔跤;而第三组中两个句子意思却正好相反:a是没有考上大学,b是考上了大学。“差点没”在什么情况下表示肯定意义,什么情况下是否定意义?为什么两种形式能够共存?这类否定肯定语义同指是普遍语一言现象吗?“差点没”和“差点”同为否定意义时是否有区别?本文拟对这类有趣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现状、形成动因做一个系统的考察和整理。

2.范围界定

“差(一)点(儿)”可做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和副词,本文只讨论其做副词的用法。

“差点没”是否是一个词,目前并无定论,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其作为一个固化单位处理。

最早研究“差一点没+VP”的是熙(1959),其后有马庆株(1992)、石毓智(1993)、渡边丽玲(1994)、李忠星(1999)、董为光(2001)、周一民(2003)、张谊生(2004)、邱斌(2006)等,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

由于熙用的是“差一点没”,其他几位用的是“差点儿没”,很多语料用的又是“差一点儿没”,为了行文方便,避免混乱,本文一律用“差点没”、“差点”,举例除外;另外把表示肯定意义的“差点没”(差点没考上大学=考上了)称为Na式,把表示否定意义的“差点没”(差点没摔一跤=没摔跤)称为Nn式。

3.“差点没”的Nn式与Na式

我们将“差点没”后的结构再细分表结果的和表程度的,以区分Nn式和Na式。

不能从“差点没”后的结构来区分的,我们根据客观事实的可能性来区分。

3.1“差点没”+结果

“差点没+VP”中的VP是表结果时,凡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企望说”有充分的解释力,因此我们采纳熙的“企望说”。如:

(4)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熙用例)

(4’)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

(5)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

(5’)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

(6)差一点没输了(没输)

(6’)差一点输了(没输)

“及格”是人们企盼的事,是考核的结果,所以例(4)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没及格”,例(4’)是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及格了”;例(5)中“买着”是说话人希望的结果,所以肯定形式表否定意义“没买着”,例(5’)否定形式表肯定意义;例(6)中“输了”一般是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根据对北大语料的统计,这一说也可以得到印证,见表1:

当然从以上统计资料中,我们看到在现当代语料中有两个例外,“差点没”后接企望的事情,它们分别是:

(7)混过一天是一天,心中好似……他差点没哼哼出几句西皮快板来。(老舍,《二马》)

(8)他还记得逗拿破仑玩的时候,她的头发差点没挨着他的衣裳;现在他所以的放大了胆子往前巴结:爱情是得进一步。(老舍,《二马》)

例(7)中“哼哼出几句西皮快板来”是心情不错时的表现;例(8)中“她的头发差点挨着他的衣裳”对于正在追求这位女士的男人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事。

我们以动态的语言观来看待这个语言现象,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历时和共时这个坐标上,语言永远处在运动的态势之中”(杨海明、周静,2005)。我们在进行语法研究时,需要的是一种动态的观念:把语言,包括语法,看做是一种永远在变化、不断在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开放式的系统。在历时和共时这个坐标上,语言永远处在运动的态势之中。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基本观念,才不会对语言的种种变化现象感到惊讶,才有可能洞察语言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若干类似以下这样的例子:

(9)我愣了三秒钟,差点没笑出来:此君将普通话当成北京的方言,认为北京以外的人都不会讲。(《读者》)

(9’)丛晴气得差点没乐了,一着急还怒骂了一句脏话……(《流氓战记》)

按常理“笑出来”是件好事,而在例(9)中,如果真的“笑出来”可能就失礼了,场合不对,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9’)中“没乐了”其实是气到了极点的一种表现,类似于怒极反笑。这些也印证了“企望说”。

3.2“差点没”+程度

“差点没+VP”中的VP带有表示程度的成分时,“差点没”与“差点”表示的意思相同。如:

a差点没乐晕/乐死/乐坏/乐翻/乐蒙/乐抽了/乐疯了/乐傻了/乐桌子底下去=差点乐晕/乐死/乐坏/翻/乐蒙/乐抽了/乐疯了/乐傻了/乐桌子底下去

差点没笑死/笑晕=差点/笑死/笑晕

b差点没累死你老哥呀=差点累死你老哥呀

差点没困死=差点困死

差点没被晒化了=差点被晒化了

差点没给联通气死=差点给联通气死

差点没把我给吓死了=差点把我给吓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a系列中的意思都是没乐死/晕,没笑死/晕,再细一点就是乐了/笑了,但没开花/死/晕/疯/傻,乐是人们企望的,死、疯、傻等都不是;b系列的是累了/困了/吓了,但没死,累、困等不被企盼,死当然也不。在这里,开了花、死、晕、疯、傻等都不是结果,而是表示极高的程度,非常乐/困/生气、笑得很厉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类“差点没+VP+补语”表示程度的句子,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与“差点+VP+补语”的意思相同。

3.3其他

人们表达观点和意愿时,常常描述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作为条件或界限,如著名的诗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差点没”+不可能发生的事时,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并且与企望无关。如:

(11)这一刻,汉城的天差一点没塌下来。(天没塌下来)(《读者》)

(11’)这一刻,汉城的天差一点塌下来。

(1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差点没把头伸进屏幕。(没伸进去)

(1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差点把头伸进屏幕。

例(11)中天是不可能塌下来的,所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意思一样,天没有塌下来。例(12)“头伸进屏幕”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差点没伸进”还是“差点伸进”,意思都是“没伸进”。

4.“差点没”Nn式与“差点”

4.1“差点没”Nn式与“差点”表义差别

语言表达形式不同,其表达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差点没”Nn式和“差点”虽然都是表示事情没有实现,但它们表义的侧重点还是不同。

张谊生(2004)认为Nn式“差点没”重结果、倾向于主观意愿。“差点”则重过程、倾向于描述事实。如:

(13)我一阵心酸,手中的板刷差点掉下来,但脸仍然装笑,“不为我守寡?”(张谊生用例,下同)

(14)我从她俩掌间接下一搪瓷盆米饭,手一软,差点没掉了,忙用另一只手托住。

这两例引自王朔的同一篇小说,前句只表示没有掉下来,后句除了表示“没有掉下来气同时还表示了说话人感到“幸好没有掉下来”的主观意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们通过对更多语料的考察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如:

(15)我15岁,参加革命差点给打死;25岁被划入“”行列;35岁成了“反革命”。(郑荣来,《紫荆开后是木棉》)

(16)老李当过侦察员,打太原的时候差点儿没在护城河里呛死,后来去了朝鲜的上甘岭,又差点儿没给炸死。(刘恒,《老卫种树》)

(17)第一天大幕的滑轮掉下来差点砸死我,但我没声张,第二天照样拉。(刘敏,《终生难忘的演出》)

(18)七六年,地震时差点没给砸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例(15)是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因此用“差点”;例(16)则是讲述数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有庆幸的意味;例(17)说“滑轮掉下来差点砸死我”仅仅是说有这么一件事发生过,而例(18)则庆幸当时没给“砸死”。

我们考察北大语料库,发现“差点没”从明朝最初出现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使用时都侧重于人的主观意志或强调结果未发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现2例例外;而“差点”重讲述事情经过,倾向于描述事实,详情见表2:

4.2“差点没”Nn式与“差点”语用选择

“差点没(Nn)”和“差点”表义基本相同,但又有不同的倾向,这为我们的交际提供了可选项。当我们想强调结果或主观意愿用“差点没”,表达躲过一劫的庆幸时,用“差点没”,仅仅讲述事情经过时用“差点”。

当然,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偶尔也会有背离这一规律的用例。如:

(19)其实你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你紧张的汗如水洗。(《读者》)

(20)大夫把门敲开,一股子臊臭味儿差点没把他熏得闭过气去,赶紧跑过去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老舍,《四世同堂》)

(21)老院长踉踉跄跄,差点一屁蹲儿坐地上,李阿姨一手牢牢撑住了他。(王朔,《看上去很美》)

(22)克罗岱尔不高兴地把马放回去,可胳膊肘又差点把一只象撞下来,多亏一把抓住了。(《读者》)

例(19)、(20)其实是陈述事实,但都用了“差点没”;例(21)、(22)都是庆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发生,却用了“差点”。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差点没”和“差点”的意思有重合的地方,这为两者的混用提供了可能性;其次,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习惯,索绪尔(2005)也认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具体习惯为基础,有时一种表达方式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被语言使用者接受了。

5.结语

通过共时考察,我们发现“差点没VP”带表程度的成分时,“差点没”和“差点”同表否定,对于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差点没”和“差点”也同为否定,并指出了其语用选择依据及其变化。

参考文献:

[1]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第1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3版).

[4]马庆株.与“一点儿”、“差一点儿”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5]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版).

[7]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3,(6).

[8]熙.说“差一点”.熙文集(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版).

[9]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韩七夕文化对比 下一篇:初中数学考前解题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