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素描教学中的“情”与“理”

时间:2022-06-18 02:43:38

浅议中职素描教学中的“情”与“理”

有人将作画分为“无理作画”、“依理作画”和“依情作画”三个阶段,认为儿童画、农民画等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基础训练的画为“无理作画”,在系统美术训练理论指导下的绘画为“依理作画”,而艺术家的表现性绘画为“依情作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划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划分其实是有着很大的误区,就是将绘画中的“理”与“情”截然分开。在中职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就认为:中职阶段的素描教学,就是将学生从“无理作画”阶段过渡到“依理作画”阶段,教学中重技术轻艺术、重再现轻表现的现象十分普遍。

以功能而言,素描一般可以分为研究型素描(又称习作性素描)和创作型素描(表现性素描)两大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中职阶段的素描属于研究型素描,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描技能,而创作型素描是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中职美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艺术规律的探究。在素描作业中,强调模仿自然,要求学生的素描都是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也依然普遍存在。这样画素描,造成千人一面的后果,势必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因此,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素描是绘画的起步和衡量绘画基础的一把尺子,一个学生开始学画,首先接触的是素描。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设计类的实用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学校设计专业输送合格学生,学习素描是为学生日后就业或后续课程打基础的。如果我们仅仅引导学生以摹写对象作为素描的最终目标,只教技术,不教“艺术”,不鼓励学生进行艺术探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是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这样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唐代张彦远就批评过一些画家“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得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他告诉我们:艺术的真实不等于自然的真实,艺术说到底就是艺术家追求主客观统一的产物,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结合,是艺术家对自然的再创造。因此,中职素描训练一开始就要注意既研究对象的自然规律,又要研究艺术表现的规律。

当然,在素描学习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依附在作者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因此,在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另一方面要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注重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许多学生在素描学习中,局部观察,局部表现,“谨毛而失貌”,究其原因就是拘泥于再现物象的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气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作业也就谈不上独特的个性和艺术性。

在素描理论教学中,作画的基本规律是可以直接讲授的,而艺术修养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只能启发引导。在素描技法教学层面,具体的艺术规律是可以传授的。例如点、线、面的功能,形式美的规律法则和基本构图法等。艺术表现的规律讲授并不难,难的是应用。因为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演和重复,而艺术贵在独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在艺术活动中,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不尽相同。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的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大胆尝试、反复实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毅力,发展学生才智,并在具体画面中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确立作画的风格,指出努力的方向。综观过去和当今的绘画艺术,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大师们的素描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引导学生感悟古典写实主义延伸下来的不同画派、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体会艺术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和出华的艺术才华。阅读这些作品,能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同时,在学习和借鉴中,努力挖掘个人的才能和天赋。

在素描学习中,我们要本着创新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践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将手中的铅笔当作是自己的第六根手指,使手中的画笔和自己合二为一。还要让学生懂得:橡皮也不仅仅是改错的工具,它也是我们绘画塑造的一个特别的工具。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如擦笔、纸巾、有色纸、彩色铅笔等,都可以让学生加以运用和尝试。体会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作画,而不是无病。学生在观察静物时,要将静物当作有生命的个体来表现。在人物写生时,要强调表现人物的神态、气质。在表现手法上,画面要有鲜活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形式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在素描中,我们还要突出“以线造型”的地位,素描中的线,并不完全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线条,而是艺术家在观察、分析和感受对象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有生命力的线,是凝结了思想情感的绘画元素。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造型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研究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素描实践中。

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对素描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诚然,要达到这些目的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这种思想,即为“情”而作画,突出素描的表现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发展,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教师,教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总之,我们要在素描课上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沉闷的素描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上一篇:浅谈职业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