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1:51:20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教学反思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不仅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必然,它标志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与重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渴望。设计教学应该有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有自己内在体系,有设计的具体目的性,包括社会性、应用性、市场性和审美性诸多方面的目的,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正因如此对高校设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更是应该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不能再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上。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37-1.5

我国的美术教育实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引人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之后,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开始转变为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美术设计”。在21世纪初,理论界重新提出了“艺术设计”的概念,由此试图对现代设计进行重新“整合。”设计行为是把一个概念、一个观念,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程序,由于设计的对象不同设计的差异很大,很难把它们放在一个范畴中讨论,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具体从事设计的人来说,具体的讨论倒比抽象的讨论来得容易一些,也比较容易展开和深入。不可否认,艺术与设计是有密切关系的,从体系上说,设计教育是从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有基因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体。

一、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探讨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教学结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目前中国设计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多停留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十分薄弱,投入十分不足。针对设计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设计艺术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计教育界接受了从日本、台湾、香港等地间接传人中国大陆的包豪斯教学理念,并被简单化为“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包豪斯早期的技术教育是以工厂实习形式实现,并建有书籍装帧工厂、编制工厂、陶瓷工厂和木工工厂等。欧洲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工作室都是统一管理,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不隶属于某系或某专业,除了有的学校需要交纳部分材料费用外,免费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充分实行假期课堂,实现设计艺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对于大学教师和学生来说,假期除了休息以外,完全可以用假期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以及对前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调整学习认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照国内外高校在学期安排上的一些做法,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延长假期,将大量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完成,实行“假期课堂”。

设计艺术教学应该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其中,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这两个部分应得到突出与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假期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平面设计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同时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研究与市场开发;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所以,设计艺术所涵盖的不同专业领域既有共性又有特色,从培养设计师的角度来检验我们的专业设置,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容,艺术与科技在实践环节中更要注重。这些都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假期课堂的设立,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辅导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二、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想,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首先要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去重新想象和思考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性问题。从本质上讲,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那么设计教育就应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如果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在制约中找突破,变成“玩设计”,变成孤芳自赏的“纯艺术”,就说明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存在着问题。那么对教师来讲就需要改变教学思想,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

摆脱以前模式化训练,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还需加人体;空间的训练来适应专业的需求。以平面构成为例以往平面构成教学中对点、线、面的训练过于模式化,只讲机械式的构成,忽视具象造型,画面机械、冷酷。老师教学中应对点、线、面的概念有深人认识,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让画面不但是点、线、面的构成,又富有内涵,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量上、画面的大小上进行变化,要求创意稿和正稿结合,让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作业完成时还要上台讲述创意思想,训练思维及表达能力。并且应该加人二维中体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体的表现、体与体的穿插、衔接、构成等表现,及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让学生对物体在空间上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

不限制学生的绘画材料工具,养成对材料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靳埭强先生说过:“我不会教你用工具,而是教你用工具去思考。”以平面构成为例以往教学就是黑白两色,工具就是墨水和毛笔。现在工具的多样性,纸张的丰富程度以大大改善。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应墨守成规,要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纸张乃至各种物质让学生养成对材料的探索和兴趣。使他们在探询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效果美。比如有学生在做嗅觉感受转向视觉感受的课题时,将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让观赏者能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又有嗅觉的触动,使作品多角度的展现。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认为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的。现代设计的风格及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设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创新意识,而从基础到专业应该是循序渐进,不能将两者分开。因为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因而一开始就必须站在创意的高度,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学习造型、学习色彩、学习图案设计,这种思维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必须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理解和创造客观世界,表现世界,而非模仿和抄袭。科技要创新、教育耍创新、艺术设计更要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的主题要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关爱弱者、引导消费,主导产品发展的方向,内容紧贴时展脉搏。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要处处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乐山.人文素质、全面能力及人格——访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J].产品设计,2003.

[2]王受之.扫描与透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朱丽娜: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温岭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浅谈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