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2-06-17 08:24:23

【摘要】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的传输特性,实...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摘 要〕本文介绍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领域应用的现状,最后指出目前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RFID;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62-03

RFID技术被公认为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它以高效、便捷、先进的信息识别和数据采集优势,成功应用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证照识别以及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对图书馆领域而言,RFID可以使图书馆快速处理借阅流程,提高流通速度,提高归架精确度,实现自助式借阅,提供24小时服务等,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高图书管理效率,提高读者的满意度,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1 RFID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其特征是利用无线电波非接触式识别,无需人工干预,不受空间限制。RFID系统主要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用于存储信息;读写器负责读取标签信息,解码后实时传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天线负责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信号传递。

FR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数字化建设上,电子标签不但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索书号等书目信息,还存储条形码和防盗磁条等信息,粘贴电子标签后不用再粘贴条形码和磁条,简化了图书加工程序,在流通工作中也可省去充磁、消磁工作;在流通服务上,RFID批量非接触式读取数据,一次可以借还多本图书,同时读者可通过自助借还书设备自行办理图书借阅、归还手续,达到快速借阅的目的;在馆藏管理上,RFID非接触、远距离、快速读取多个标签的特点,方便对馆藏图书进行盘点、查找、顺架。

2 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应用的现状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历史。截至2009年底,全球约有3 000余个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并且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1]。

2.1 国外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现状

2002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RFID系统,图书馆每本书上都有RFID标签。据统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实施RFID技术之后,每年节省经费2 800万美元,节省人力成本2 000名,借阅次数从每年的1 000万人次大幅提升至3 100万人次,不到1年时间就回收了建置成本[2]。

随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马来西亚也相继使用RFID技术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目前,新加坡、荷兰、瑞典等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完成了RFID应用系统的部署,基本上实现了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普及。美国也非常重视RFID技术,美国图书馆协会研究和制定了两个FR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关于RFID技术和隐私权原则的决定”和“在图书馆实施RFID技术指南——隐私和知识自由的问题”。美国图书馆协会所做的工作,对RFID技术在美国乃至全球图书馆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近两年来,RFID管理系统不断完善,RFID的硬件水平也不断提高,RFID生厂商针对图书馆的不同需要,研发出各具特色的产品。TAGSYS推出手提式WIFI图书馆用RFID读写器,FEIG推出具有三维读取功能的RFID通道门,3M公司推出智能还书分拣系统……。这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大大提升了图书馆RFID的应用水平。国外图书馆纷纷开始规划实施RFID,而已经引进RFID的图书馆则侧重于采用新技术和进行总分馆管理。美国明尼苏达州Park Grove图书分馆、乔治亚州Oglethorpe Mall图书分馆和伊利诺伊州Gail Borden公立图书馆分别引进3M公司的智能还书和分检系统,提供全方位的自助服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图书馆采用无源13.56MHz RFID标签系统管理历史文献,使用寿命可达40年;韩国仁川大学采用芬欧蓝泰RaceTrack RFID高频标签和ECO的图书馆自动方案实现图书自动管理;澳大利亚瑞福利纳地区图书馆在Wagga市分馆试行RFID并将其扩大到10家分馆……。这一切都表明图书馆在运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管理上达成共识,RFID将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2 国内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现状

中国的RFID图书馆的应用刚刚起步,应用RFID的图书馆也为数不多。2006年2月,国内首家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正式投入运行,馆藏规模为30万册,系统包括自助借阅、馆员工作站、标签转换、馆藏点检、24小时自助还书等设备,由此标志着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迈出了鼓舞人心的一步。2007年9月该学院图书馆新馆落成,RFID系统全面升级扩容,全馆藏书规模达60万册,并实现了大规模自助借阅、自助还书,以及馆外24小时还书应用,同时实现了导航、定位、上架、顺架、快速盘点等功能。

2006年6月9日,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信产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15个部委联合编写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以国家技术产业政策的形式对外公布,为中国RFID技术与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指南。

2006年10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引进国外TAGSYS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家全面使用RFID标签的公共图书馆,开启了中国图书馆RFID的新局面。读者可以自动借还图书,一次能够完成16本图书的借还;任何一本图书,通过RFID查询能够清楚地知道在第几层第几号书架之上。此外,还实现了图书自助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助清点馆藏、智能图书车和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

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新馆将传统服务和数字服务相融合,并引进了RFID技术。系统包括了RFID标签转换站系统设备、RFID馆员工作站系统设备、自助借还系统设备、24小时室外自助归还系统设备、便携式RFID点检系统设备、安全门系统设备和三维检索导航系统。国家图书馆RFID的运用意味着RFID技术已经逐渐在中国开始普及。

2009年以来,RFID在中国图书馆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39家图书馆使用了RFID技术,而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100余家图书馆在实施或测试RFID技术,FRID的发展十分迅猛[3]。除了国家、省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外,一些专业图书馆和小型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使用RFID技术管理图书。2009年,厦门少儿图书RFID智能管理系统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少儿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首例。2010年,深圳龙岗区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实现了7(天)×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服务,图书利用率达到256%,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

在大力引进FRID智能图书系统的同时,一些有研发实力的图书馆还针对本馆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力求使服务更人性化、更好满足读者需求。深圳图书馆在RFID环境基础上自主创新,与深圳海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具备自助借还书、申办新证、查询服务等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通过设置在街区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市民可以方便利用深圳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被誉为“第三代图书馆”,获得2009年文化部文化创新奖并入选国家创新工程。2010年,上海普陀图书馆新馆率先引入图书漂流柜,市民无需借书证,无需支付押金,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即可借阅漂流书。这一系列尝试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人们从中看到了RFID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看到了RFID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 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RFID技术的推广普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发展的速度,需要图书馆界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3.1 成本问题

价格昂贵一直是制约RFID在图书馆领域推广的主要障碍。因为每本书上都需要粘贴RFID标签,对于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来说成本比较高。除了标签以外,图书馆还必须购买读卡器、自助借阅一体机、馆藏定位系统等设备,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2007年以前,图书馆RFID系统主要由国外公司提供,设备动辄数十万美元,RFID标签价格也在5元以上。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通仅更换RFID标签就花费1 000余万元,后续配套设备的投入更是多达数千万元[4],昂贵的设备价格和实施成本让国内图书馆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国内厂商的技术发展,RFID系统的价格已大幅下降,标签的价格降到了1元左右,这让预算有限的图书馆引进RFID成为可能。像我们上海电力学院图书馆,正在和远望谷有限公司签订合同,预备先在平凉校区实施RFID系统(藏书20余万册)。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RFID标签的价格必将进一步下调,到时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普及应用必将成为现实。

3.2 标准问题

目前RFID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球化标准,光制定RFID标准的国际标准组织就有5家之多,包括:EPCglobal、AIMglobal、ISO、UID、IP-X等[5]。不同标准在通讯方式、防冲突协议和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采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互不兼容,这对RFID产品互通和发展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标准的统一和相互兼容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我国目前也正在加紧RFID标准的测试和制定。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深圳图书馆等参加的《图书馆应用无线射频技术数据模型标准》,于2009年12月25日已获文化部立项。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3月联合成立了高校图书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UHF RFID)工作小组,旨在带动京沪港三地高校图书馆不断寻求UHF RFID技术跨区域合作的契机,以加强该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制定的标准将推动RFID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

3.3 防盗安全问题

RFID标签直接贴在书籍上,与磁条相比,隐蔽性较差,很容易被发现并撕毁。信号屏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RFID标签一旦书籍遭受外力挤压,或被金属物质阻挡,都会丧失信号,从而导致安全门丧失防盗功能。有些采用了RFID的图书馆混合使用了磁条用于防盗,虽然解决了问题,可成本和复杂性也增加了。另外RFID系统还可能发生误读。在自助借书操作中,如果前后两位读者距离太近,前一位借书的时候,RFID阅读器有可能感应到后一位手中拿着的资料,从而造成误读和错借。只有解决好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才能打消图书馆对使用RFID技术的顾虑。

3.4 与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整合问题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馆采用“磁条+条形码”的藏借阅一体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在短期内很难被完全取代。同时,RFID系统与旧系统在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进行整合以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单靠图书馆的技术力量很难实现。生产商要尽快开发出符合图书馆使用功能的配套软件,特别是要为各个图书馆现有的管理系统提供软件的读写接口。

3.5 读者隐私问题

图书馆使用RFID标签之后,文献可能被其他阅读器读取甚至数据被修改,读者在图书馆内的活动也几乎是透明的,这些都涉及到文献安全及个人隐私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行动。2009年初,美国各州相继推出了RFID隐私权保护法案,欧盟也在5月份了“关于执行保护RFID的数据和隐私权原则的若干建议”。我国目前尚无此类法案或建议。隐私的保护需要在技术、管理上相互协调解决,重要的个人信息必须加密处理,设置相对安全的工作区域,并且需要对服务系统及时更新升级防止黑客入侵。

3.6 图书损毁问题

在图书馆,我们经常会发现图书出现被撕毁、折页、涂画等现象。通过人工借还,工作人员对还回来的图书会进行适度检查,偶尔有损毁现象还能及时进行处理,比如盖上图书污损章、对读者进行适当的罚款等。但RFID自助式服务省略了这一流程,这会让一些不文明读者有机可乘。这种现象涉及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人员责任心及读者的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从制度,从读者服务水平,从教育引导读者,从技术,从措施上共同着眼、着手。

4 结束语

尽管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一种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我们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日趋成熟完善、系统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中国国家标准的建立,RFID将在我国图书馆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文豪.数字图书馆以及RFID在国内外世界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J].中国电子商情,2008,(3):65-70.

[2]华拉保绍.充满活力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2-5.

[3]刘绍荣,杜也力,张丽娟.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83-86.

[4]甘琳.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J].图书馆论坛,2007,(3):8-11.

[5]王颖.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46-48.

上一篇: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述评 下一篇:杜威的工具主义语言观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