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负压引流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时间:2022-06-17 07:25:14

【摘要】口腔M面部单间隙感染被看成是口腔颌面外科之中的一种易发病与常见病,该病不但起病很急、而且发展迅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当,则该病就会更大范围的扩散,...

双管负压引流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 对治疗患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过程中,采取双管负压引流法取得的效果以及具有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外科在2016年3―9月期间内,进行治疗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0例为分析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观察组在治疗中选择了双管负压引流法,而对照组选择的是传统的切开引流法,该两组患者均是依据脓液的细菌培养情况来用抗生素实施治疗,并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感染间隙愈合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的全部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57%),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2,P

[关键词] 双管负压引流;面部多间隙感染;口腔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ouble-tube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and its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gap infec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70 case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gap infection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September 2016.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5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of double-tube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selected the traditional incision and drainage metho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re based on bacterial culture of pus to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the healing of infection ga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all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57%).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5.042,P

[Key words] Double tube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Facial multi-gap infection; Oral disease treatment

口腔M面部单间隙感染被看成是口腔颌面外科之中的一种易发病与常见病,该病不但起病很急、而且发展迅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或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当,则该病就会更大范围的扩散,进而发展为多间隙感染[1],使患者呼吸更加困难、引起危害极大的并发症(如:脓毒血症与菌血症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为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对于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该院方便选择外科在2016年3―9月期间内进行治疗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0例为分析对象,采用双管负压引流法进行治疗,并将该疗法和传统的切开引流法做了全面对比,取得了满意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外科在2016年3―9月期间内,进行治疗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0例确定为分析对象,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共20例,女性共15例,患者年龄在2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1±9.43)岁;颊间隙合并嚼肌间隙感染为9例、口底多间隙感染为2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共19例,女性共16例,患者年龄在2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42±7.01)岁,其中,颊间隙合并嚼肌间隙感染为11例、口底多间隙感染为24例。该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以及感染部位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治疗时,实行传统的切开引流法,即在全麻或者局麻的状态之下,于脓肿部位的低位处进行广泛切开,将坏死组织全部清理掉,再内置引流条实施彻底的引流、以及完成换药操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治疗时实行双管负压引流法,即在全麻的状态之下,于脓肿部位的低位处进行切开,充分的清洗及排脓,把坏死组织都清净,使各个间隙之间保持分离与通畅,然后,将负压引流管2根(要依据感染间隙的深度来给出侧方孔的具体数目)置于脓腔的两侧,间断性的缝合好创口,必要情况下,可在创口的四周黏贴上生物透性薄膜,从而确保不漏进气体,以使创腔能够处于真空,并让引流管始终通畅[2],连续负压吸引2~3 d后,撤去负压球,采取双管引流,并用生理盐水与碘伏来进行清洗换药。该两组患者均依据脓液的细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实施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局部疼痛与肿胀等)已完全消失,白细胞计数重新恢复至正常为痊愈;以患者的主要症状均有显著的好转,疼痛与肿胀得到减轻,向外渗出物很少,可是还存在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稍高或者重新恢复至正常为有效;以患者的各种症状无好转,疼痛与肿胀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出现感染扩散为无效[3]。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来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来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P0.05则表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全部患者里面痊愈30例,占比为85.71%;有效5例,占比为14.29%,有效率达到100.0%;对照组的全部患者里面治愈22例,占比为62.86%;有效9例,占比为31.43%;无效4例,占比为11.42%;有效率是88.57%;该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2,P

3 讨论

在口腔颌面部含有多层组织,且各层之间具有大量的、密布的筋膜空隙,其中均填塞着极为疏松的脂肪组织与结缔组织[4],感染能够从阻力最弱的空隙处进行延伸与扩散,导致发生多间隙感染,这种间隙感染可在各年龄段出现,但常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少儿和青年患者[5-6]。以往在治疗中,是对患者实行广泛切开,然后内置橡皮条的传统引流法,该法在手术之中与手术之后进行换药时,易于损坏患者的血管和神经,而且在手术之后的换药及清理时,会有局部痛感,因此,患者的依从性不强。

双管负压引流法则可以在手术之中将脓腔完全分离,让所有脓腔之间保持通畅状态,把双管放在感染间隙深部位置的两侧,使双管能够实现对流循环[7-8],这样,能够极大的防止药物不通过感染间隙而直接进行出入,并可进至深部位置的脓腔来清理换药与引流,从而取得显著效果。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全部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57%,这和赵全刚等[9]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该研究结果的有效率为98.91%)。这也充分说明,采取负压引流可较为彻底清净感染间隙存在的分泌物与各类细菌,扰乱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避免感染继续深入的扩散,能够使患者减轻痛苦。

总之,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双管负压引流法与传统的切开引流法有更好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彦峰,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3):192.

[2] 孙玉荣,苑芳胜,邵明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032-3034.

[3] 章功杰,陈松军,郑珉,等.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探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28(4):160.

[4] 程志富.26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77-78.

[5] B. Schuknecht,G. Stergiou,K. Graetz.Masticator space abscess derived from odontogenic infection: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pathways of extension depicted by CT and MR in 30 patients[J]. European Radiology,2014,18(9):647-648.

[6] 王,张桂荣.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1):335.

[7] 任慧,王涛.口腔面部感染原因及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32):115.

[8] Anthony J. Rega,Shahid R. Aziz,Vincent B. Ziccardi.Microbiology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ies of Head and Neck Space Infections of Odontogenic Origin[J].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4,8(9):195.

[9] 赵全刚,梁丹,路明.颌面部间隙感染微创切口负压引流的临床治疗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10-212.

(收稿日期:2016-10-24)

上一篇: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创客课程设计研究 下一篇:卒中后抑郁焦虑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