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性脾栓塞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6-17 06:40:25

不全性脾栓塞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不全性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8月以前采用PSE治疗的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第3d和2w达到峰值,然后二者逐渐下降,但对不同的栓塞程度其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栓塞程度控制在60%~70%可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栓塞;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常规内科药物治疗不理想,外科手术脾切除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多。近年来实施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从理论到实践上基本探索出比较成熟的经验,疗效十分显著亢[1]。笔者对我院39例肝硬化脾亢患者进行不全性脾动脉栓塞术,并对肝硬化脾亢的疗效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以前在本院采用PSE治疗的39例肝硬化合并脾亢患者,临床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并有脾亢者。39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随访1年。39例患者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46.64±7.34)岁,术前B超提示有腹水者17例(均为少量腹水),血清总胆红素,均小于81.4 1umol/L。

1.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置管端于脾动脉主干造影。根据造影的动脉期直径l mm左右的脾内动脉分支数初步估计所需明胶海绵的颗粒数[1]。估算栓塞程度(Ee):Ee=(PA-CA)/PA×100%[2],(PA:栓塞前内径1MM左右的脾动脉分支数,CA:栓塞后残留的内径1MM左右的脾动脉分支数)。本组随访资料完整的39例患者,其栓塞程度

1.3疗效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2w、1个月、6个月和1年观察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红细胞(RBC)的计数变化。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栓塞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趋势及与栓塞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不同PSE栓塞程度不同时间外周血WBC的关系 39例患者按照栓塞程度分为三组,即栓塞程度≥60%者23例,50%~59%者9例,

2.2不同PSE栓塞程度不同时间外周血PLT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栓塞程的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维持到术后第6个月(P

2.3不同PSE栓塞程度不同时间外周血RBC的关系 本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术前三组外周血PLT计数无明显差异,术后不同栓塞程的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前术后的RBC计数与PSE栓塞程无相关性(P>0.05),见表3。

3 讨论

脾血回流淤滞和脾动脉血流增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脾大和脾亢发生的主要原因[3]。PSE是通过阻断部分脾动脉血流,减少脾内血流量,使脾实质发生梗死,减少血细胞的破坏场所而达到治疗目的。PSE创伤性小、并发症低,适应证广泛,同时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现已广泛应用到肝硬化脾亢的治疗中,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许多研究还证明了PSE术后血小板升高的免疫机制,术后血小板抗体分泌明显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延长。当栓塞程度超过60%时,还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脾亢复发的始动因素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3]。PSE术后肝功能好转可能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液回流量增加及脾脏对肝纤维化的调节作用有关。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持续存在和发展是术后脾脏增生,引起脾亢复发的主要原因,而栓塞程度的大小对术后脾脏增生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资料结果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第3d和2w达到峰值,然后二者逐渐下降,但对不同的栓塞程度其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

参考文献:

[1]杨其军,高继亮,周启东,等.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5,7(12):1689-1691.

[2]李征然,单鸿,朱康顺,等.部分性脾栓塞术改变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913-917.

[3]黄莛庭,主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5-226.

上一篇:血型误判1例原因分析 下一篇: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