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语境,感受情境

时间:2022-06-17 04:38:38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方面评价的具体建议中提到:“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个关于评价的建议,正好与记叙文阅读中感知策略的运用有着密切关系。如何领悟记叙文中的形象、情感、语言,笔者认为“还原语境,感受情境”这个策略有其实用性。

关键词:感知形象;感知情感;感知语言

最早在教育学上使用“情境”一词的是杜威。在语言学领域,陈望道先生较早地使用了“情境”一词。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同时,关于“情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情”和“境”的“妙合”,必须建筑在“意境两浑”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可见,陈望道先生这里所说的“情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语境”。语境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一系列真实、自然的言语交际环境,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三大方面。而王国维先生则将“情境”当中“情感”与“境界”的依存关系揭示得相当透彻。

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策略的运用。

1.感知形象

形象,是记叙文的躯干。在记叙文阅读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找出描写形象的语句,接下来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个形象的,又是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来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的。

比如,在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文《种春风》一文中,写到了这样一位老人的形象:“七十岁左右”,“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外套油渍斑斑”“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只有回到文本中,找到了描写老人外貌和穿着的句子,感知到作者是在塑造一个外表寒酸的老人形象。接下来,再寻找文本中老人所做的事情――给一个父母出了车祸,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的小女孩寄钱,与文中后半部分提到的“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中可以感知到老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结合前面找到的描写老人外貌和穿着的句子,可以感受到此刻,作者是在创设一个“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境。那么,这就把握到了《种春风》一文的主干了。

2.感知情感

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在记叙文阅读中,通过感知描写形象的语句,探求形象做出某些行为的理由时,情感在这个探求的过程中会通过与阅读者产生的共鸣中提炼出来。

比如,在2011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文《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中,写到了一位给“我”留米粥和鸡蛋;暖和了“我”僵肿的小手;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在临开车的时候塞给“我”六个鸡蛋;抱柴草给“我”烧炕的嫂子形象。作者巧借“鸡蛋”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如文中第5段中“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碗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两个鸡蛋”,第12段中“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表现了嫂子对“我”的关注和爱护。而文本正是在嫂子的这些朴实的行为中创设了一个“关爱‘我’”的感人情境。

3.感知语言

语言是记叙文的载体。在记叙文阅读中,通过感知形象,感知情感,已经对其灵魂与精华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感知语言,尤其是重要词语或重要句子,就有了“情境”上的依据。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感知策略的运用,确实能够较好地解决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加深“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然而,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感知策略的运用和完善还有待我们继续积极而持久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陈道望.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上一篇:浅谈“百分导练”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