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到悟,走进诗的世界

时间:2022-06-17 03:42:58

由读到悟,走进诗的世界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走近诗歌是非常必要的。诗歌作为一种纯洁、高雅、庄重的艺术,对塑造学生的心灵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研读;感悟

诗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磨灭的童心梦幻,精彩纷呈,让人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处处可闻诗意的香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阶段,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走近诗歌是非常必要的。“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作为一种纯洁、高雅、庄重的艺术,对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无疑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怎样让学生走进诗歌,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获得精神的享受?这是所有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得出三大步骤的教学规律:第一是认读,为泛览阶段,要扫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歌写作思路;第二是理解,为精研阶段,目的是走入诗人营造的诗歌氛围;第三为感悟阶段,调动各种情感,集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入感悟诗意美。

在第一阶段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中的“读”,不仅仅是“默读”,更应当是“诵读”,教师要大胆范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轻重感和韵律感。“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老师认为诵读为学语文之根本,他说,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诵读应该是倾注感情的,不受拘束的,或浅吟低唱或放声高歌,让心灵在自由中感觉诗意。古人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唯有“歌咏”方能尽兴,诵读不就是歌咏吗?唯有诵读,才能给予诗歌最细心的体会和揣摩。

在《致橡树》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采用教师范读与学生自由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作品内在的情感变化。通过诵读时的语气变化学生很快找到写作思路:作品一开始是批驳各种世俗的爱情观,然后阐述了当代女性温柔真挚的爱情观。因而在诵读中,前一部分要重读,以激昂强烈的感情宣布对旧的爱情观坚决反叛;后一部分的诵读节奏舒缓,如流水潺潺般细腻动人。作品思路一旦把握,诵读时自然是分外投入,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扬抑强弱、语流的疾徐直折,学生都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第二阶段则是精心研读,研读的对象是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中有画”。诗歌是由意象构造,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必经之路。意象不同于物象,不只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再现,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有强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能够传达出某种特殊的内涵。诗歌中往往会运用多个意象,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理解诗歌要充分想象,体味各种意象之间的关系及其中蕴藏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诸多意象构成了落寞单调的秋景和诗人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王之涣《登颧雀楼》中“白日、黄河、山、海”,这些意象阔大,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显示出奔放的气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意象。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先让学生找出意象,“山、林、江、舸、鹰、鱼……”,共同想象其色彩、形态,带领学生进入这多姿多彩的江山胜景之中。

诵读和研读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研读的基础,研读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阶段重在感悟。佛教中有一典故“拈花微笑”能给我们不少启示。佛祖释迦牟尼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不说话,只是拿起一朵花放在嘴边,学生不解其意而缄口不言,只有一个叫伽叶的学生微微一笑。这说明伽叶心有所动,他悟懂了佛祖的用意。从本质上说,诗歌可以等同于花朵,还可以等同于阳光、绿叶、鸟鸣等美好事物,对这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认识则是来自于感悟。感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对诗的敏锐感悟不能无中生有,也无法朝夕铸就,重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对教师而言,要极力避免将诗歌搞得支离破碎。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以诗意的教学用语慢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隐义和情感把握,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回味,而不是一味灌输。加强课外阅读和背诵,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每个诗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李白豪放,杜甫沉郁,李清照婉约,通过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清楚其风格。加强背诵,背诗歌,也背课外经典古诗,背诵是为增强领悟力所作的最好积累。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东坡亦言:“烂熟于胸,如出己口。”对经典文章段落的背诵,厚积薄发,自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劝告人们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里要停一停,他说:“慢慢走,欣赏啊!”面对语文书本中诗歌的百花园,我们也要有“慢慢走,欣赏啊”的精神!放下急功近利的心,以艺术的课堂唤醒更多诗意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宋学农.古代汉语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建军.高中语文诗词鉴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小学作文指导的策略浅析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