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岭矿区硫铁、锌矿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时间:2022-06-17 03:06:20

安子岭矿区硫铁、锌矿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摘 要 矿床赋存于高于庄组五段(Chg5)中厚层含锰白云岩,部分地段赋存于高于庄组四段(Chg4)含锰砂质页岩中。后期受褶皱构造影响,矿体形态较复杂,按矿体形态分为⑥号硫铁、锌矿体及⑦号硫铁、锌矿体。

关键词 硫铁矿 锌矿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1矿区概况

2工作区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处于中朝准地台(Ⅰ2),燕山台褶带(Ⅱ22),马兰峪复式背斜(Ⅲ27),宽城凹褶束(Ⅳ224)西南部。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及第四系全新统(Q4)。

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是一套以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95%以上)的地层,其特点是下部含迭层石较丰富,中部普遍含锰较多,上部含各种形态的结核,顶部含钙质、沥青质,共分六段,第六段又划分为三层,分述如下:

(1)一段(Chg1):岩性为含燧石条带状白云岩,厚380-400m。灰色-深灰色,风化面灰色,灰褐色,中厚-厚层状。

(2)二段(Chg2):岩性为黑色含锰质页岩,灰-黑色,风化面呈咖啡色,含锰粉砂质、白云质页岩。局部碳质较高,普遍含鳞片状白云母及少量黄铁矿团块。顶部往往有一段薄层白云岩与页岩互层,本段厚度较稳定,具水平层理。

(3)三段(Chg3):岩性为厚层含锰质白云岩,灰-浅灰色,风化面呈浅灰或浅棕色,中厚层至巨厚层,泥晶,含锰质。

(4)四段(Chg4):岩性为黑色含锰砂质页岩,黑色,风化面呈浅灰色或咖啡色,为含锰粉砂质、白云质页岩。

(5)五段(Chg5):岩性为中厚层含锰白云岩,厚30-130m。本层主要为一套,浅灰-黑色,风化后呈棕色,中厚层(20~30cm)泥晶含锰白云岩。是黄铁矿、闪锌矿的含矿层位。沿走向岩性、厚度变化均不明显,但沿倾斜岩性、厚度则变化较大,浅(南)部厚30m,深(北)部厚130m。

(6)六段一层(Chg6-1):岩性为板状白云岩,厚94m。灰色-深灰色,风化后呈灰黄色,薄层(5~15cm)。下部为灰色,灰黄色,白云质(黑色)、粉砂质(黄色)泥晶条带状白云岩,上部为薄板状白云岩,层面波状,含直径3~6cm小结核。

(7)六段二层(Chg6-2):岩性为含结核白云岩,厚101m。灰色,风化后呈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白云岩,底部为灰色,薄层,粉砂质白云岩含小结核,层面平直,中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白云岩,含钙镁质大结核,结核呈椭圆形、圆形或扁豆状,长轴直径一般10~20cm,最大可达30~40cm,长轴平行层理排列。

(8)六段三层(Chg6-3):岩性为砖块状白云岩,灰色、深灰色,风化后呈棕色及黄棕色中厚层,泥晶、微晶白云岩,底部中厚层夹薄层,上部中厚层夹巨厚层和薄层白云岩,垂直纵节理发育,故外观似砖块,厚度大于300m。

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北部沟谷中,岩性主要为砂砾石、亚粘土、黄土层等,厚度1-65m不等。

2.2构造

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2.2.1褶皱构造

矿区内褶皱构造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其生成期均晚于成矿期,主要有安子岭箱状向斜和石门沟倒转背斜。

2.3岩浆岩

矿区内无大的岩体,只出现一些闪长岩类的脉岩,岩性单一,大致分为细晶闪长岩、闪长玢岩,分布有规律,有明显的方向性。岩脉大部分分布在断裂活动较强烈的地段和褶皱强烈的部位,即石门沟倒转背斜及东翼,安子岭箱状向斜中心及东翼。岩脉以北东走向为主,但规模较小,延长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宽2-5m。近南北走向次之,北西走向岩脉较少,规模较大,且相互平行,贯通全区。

矿区内的所有岩脉,按岩性及岩脉的产状分析应属于矿区东北8km的梅路沟花岗闪长斑岩的分异派生物,沿北北东、北北西(个别南北)剪切节理及裂隙侵入,其生成岩时代应是燕山期中侏罗世。

岩脉没有明显的相互切割关系,但交叉分枝多见,个别有沿强烈褶曲层间滑动部位顺层侵入。

岩脉切穿矿体,但没有使矿体产生位移,界限明显,蚀变不强。岩脉与成矿无关,只是局部侵入在矿层中。

3矿床特征

矿床赋存于高于庄组五段(Chg5)中厚层含锰白云岩中,部分地段赋存于高于庄组四段(Chg4)含锰砂质页岩中。呈东西向分布,东起椴木岭,西止姜家庄,长达6km。矿体露头断续延长4.2km。由于断层和褶皱构造的破坏与影响,区域共分为两个矿段、十条矿体;其中①、②、③、④、⑤、⑧号六条矿体统称高板河矿段(位于本矿区外),⑥、⑦、⑩号三个矿体是受安子岭“箱状”向斜控制的连续矿体统称安子岭矿段,规模最大,全长2500m,呈似层状及层状,⑨号矿于梯子沟,矿体小(与本区相距较远)。各矿置分布见下图(图2):

安子岭矿段由安子岭开阔“箱状”向斜控制其矿体规模、产状和形态,根据矿体产状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分为⑥、⑦、⑩号矿体。⑦号矿体为该段主矿体,位于开阔的“箱底”,而⑥、⑩号矿体则分别位于开阔“箱状”向斜急剧翘起的两翼,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同步褶皱,故两翼矿体的走向,即为⑦号矿体的倾向,深部矿体相连(见图3)。

现将矿区内各矿体叙述如下:

3.1 ⑥号矿体:

⑥号矿体为硫铁矿和锌矿共生矿体,位于723线以西,613-625线北,矿体产状:倾向298埃憬?0?80埃畈坑擘吆趴筇逑嗔?筇宄雎蹲罡弑旮?36m,位于619-620线之间,最低标高40m,位于625线北,矿体沿倾斜平均斜深250m。主矿种为硫铁矿,共生矿种为锌矿,前者分布于615-625线北,后者分布于613-625线北,两者为相变过渡关系。该矿体包括⑥号硫铁矿体、⑥号锌矿体和⑥号硫铁、锌同体共生矿体。

3.1.1 ⑥号硫铁矿体

⑥号硫铁矿体为主矿种矿体,地表呈氧化铁帽,分布于617-624线间,长333m,垂深约20m即为原生矿,往北可延至625线北,长475m。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时有分层、复合。由621线以南可分为两层,以北合为一层。其矿体厚度由地表向下逐渐增厚。分层时,各厚度由地表1.5-3m增厚至3-4m,复合时由地表矿体厚度3-4m,深部增厚至6-9m,623线OP335-7工程处厚度达21.87m,622线以北OP335坑道以下又分为3-4层,各层厚度均在1.5-3m间。矿体平均厚度6.13m。

矿体含硫品位较均匀,一般15-20%,平均品位16.48%,单样最高品位达44.27%,局部可形成富矿地段,但工程间多不对应,品位与厚度往往呈正相关,如623线OP335-7工程,厚21.87m,硫平均品位达28.62%。硫矿体中锌矿较富集地段分布于617-620线OP335坑道中,含锌品位一般在1.12-2.27%,可圈定出同体共生锌矿体;其它地段含锌一般在0.5-0.9%之间。

3.1.2 ⑥号锌矿体

⑥号硫锌矿体为异体共生矿体,地表呈锌氧化矿,分布于613-621线间,断续出露长430m,其中南段613-615线,可分为两层矿,617-621线,分为2-6层。垂深50m以下即为原生锌硫化矿,主要集中于613-621线,长380m,矿体呈层状产出,各层厚度由地表3-5m向下逐渐变薄为2-3m,最厚处位于618线OP470-1工程处,厚度达16.20m,矿体平均厚度6.95m。

含锌品位均匀,一般在1.5-2.5%,个别单样最高品位5.75%,但与相邻工程不对应。伴生铅含量一般在0.4%左右,往往铅与锌呈正相关,锌矿平均品位1.94%。

3.1.3 ⑥号共生锌矿体

与⑥号硫铁矿为同体共生关系,主矿体为⑥号硫铁矿,分布于615-621线之间,矿体长200m,厚度一般在1.4-8.79m间,平均厚度为5.36m。含锌平均品位2.50%。

3.2 ⑦号矿体

⑦号矿体亦为硫铁矿和锌矿共生矿体,分布于723-702线地段,长1300m,属安子岭“箱状” 向斜构造的“箱底”(见图4),矿体产状倾向28埃憬?8?25啊5乇砜筇宄雎蹲罡弑旮?20m,位于711线,深部最低标高-165m,位于705线。矿体沿倾斜深达1100m-1400m,分别由浅部的闪锌矿和深部的硫铁矿组成,两者呈相变过渡关系,沿倾斜分带明显(见图4)。该矿体包括⑦号硫铁矿体、⑦号锌矿体和⑦号硫铁、锌同体共生矿体。

3.2.1 ⑦号硫铁矿体

⑦号硫铁矿体为主矿种盲矿体,位于723线~702线,矿体向北北东向侧伏,侧伏角约12埃喾钤?00m,标高位于723线305m至705线-165m,侧伏全长1900m。矿体沿倾斜延伸400-700m,最大延伸810m,位于711线。矿体呈似层状,连续性好,仅出现一个单工程(707线CK365孔)无矿天窗,由711线向西至723线,可分为上、下两层矿,时有复合(见图4),上层矿一般厚2-3m,下层矿一般厚4-5m,复合后最大厚度25.22m,出现于715线CK305孔,711线以东至702线合为一层矿,一般厚6-7m,最大厚度12.92m,出现于701线CK346孔。矿体平均厚度5.91m。

矿体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小,沿倾向变化较大。沿走向方向相邻工程见矿厚度相差1-2倍,而沿倾向方向相邻工程见矿厚度可相差2-5倍,个别工程厚度相差近10倍。

品位变化不明显,一般含硫16-19%,平均品位18.55%,但厚度与品位往往为正相关,如701线CK346孔,矿体厚12.92m,含硫品位23.31%,富硫地段工程间多不对应。伴生锌平均含量0.21%。

3.2.2 ⑦号锌矿体

⑦号锌矿体为异体共生矿体,地表锌氧化矿断续长1700m,位于723线~702线之间,地表呈锌氧化矿,矿体较厚,因地形切割,由723线~711线矿体连续出露长660m,沿倾斜一般140m~200m,最深425m(709线),沿倾斜以下即为原生锌硫化矿,原生矿由723线~702线连续长达1300m。沿倾斜深度一般540m~700m,最大斜深位于711线,斜深1000m。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可分2-3层,沿走向和倾向时分、时合(见图4、图5),靠上部一层稳定,产于含矿层(Chg5)顶界以下5-10m的位置,单独产出,一般厚度6-7m,最大厚度19.14m,位于701线CK346孔,向深部逐渐变薄至尖灭,此层由709线向东变薄至2-3m;靠下部一层矿,一般在距含矿层底板3-5m的部位产出,一般厚度3-4m,小于上层矿,但该层向下多相变为硫铁矿(见图4)。总体来看,矿体的厚度变化规律是西厚东薄,浅部厚、深部薄,变化缓慢,估相邻工程矿体厚度相差小于0.5倍。矿体平均厚度为6.48m。

锌矿品位稳定,一般1.5-2.5%,单样最高锌品位15.19%,特高品位的样品数量不超过总样品的1%,且分散不对应,组不成富矿地段。伴生铅含量一般0.2-0.4%,铅锌比为1:5,锌矿品位与厚度基本成正相关。锌矿平均品位2.00%。

3.2.3 ⑦号共生锌矿体

与⑦号硫铁矿为同体共生关系,主矿体为(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53页)⑦号硫铁矿,共圈出两段共生锌矿体,位于711-721线之间,矿体断续长400m, 700-703线之间,矿体长248m,厚度一般在0.79-10.15m间,平均厚度为2.97m。含锌平均品位2.78%。

综合以上⑥、⑦号矿体的地质特征及规律是:

(1)受安子岭开阔“箱状”向斜的控制和保存,实属一个整体。

(2)闪锌矿体与黄铁矿体沿倾斜分带明显,尤其以⑦号矿体最具代表性,浅部赋存单独的闪锌矿体,中部相变为黄铁矿体伴生闪锌矿,深部黄铁矿多单独产出。

(3)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连续性较好,深部分支膨缩较普遍,但大部分工程间可对应。闪锌矿厚度变化较黄铁矿体稳定。

(4)浅部硫、锌品位较稳定,分布均匀,但均属贫矿。

(5)硫铁矿和锌矿既有同体共生,也有异体共生。

4结语

通过对本区硫铁、锌矿的成矿构造分析,本区矿床应属海相沉积成因的硫铁、锌矿床。其依据如下:

(1)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整合产于含锰白云岩及黑色页岩中。区域上含矿层位稳定。

(2)断裂、褶皱构造及脉岩均形成在成矿以后,与成矿无关。

(3)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结构、构造在区域上表现了均一性。

上一篇:浅谈低温压力气瓶容器的无损检测 下一篇:浅议职场女性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