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问题中的有效课堂

时间:2022-06-17 09:15:32

行进在问题中的有效课堂

【摘 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结合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就在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展开,从而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寻求生物课堂教学实效、高效。

【关键词】问题教学;思维碰撞;探究能力;有效课堂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新课程改革对“问题教学”提出了要求,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写进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太过随意,不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思维性以及艺术性。真正的有效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艺术,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深入了解学生实情,精心设置问题,灵活提问方式,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提问艺术。

一、一张一弛——合理控制提问的频率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提出一定数量有价值的问题,即适度提问。提问频率过高不仅烦琐费时,还会导致学生围着问题转不知所云,使得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教学中,利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这个实验”而穿行。首先抛出两个问题:(1)酵母菌分别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无氧还是有氧)(2)你怎么知道产生了二氧化碳、酒精?接着,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装置、用具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在实验的操作体验与认知体验过程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再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得以解决。主要由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两个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通过亲历实验设计、操作获得认知,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这样,问题少而精,更多的是自主探究、思维碰撞、合作学习。

二、海纳百川——创新设置开放性问题

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决定思维发散性的关键因素。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全面理解生物学现象中的本质所在。避免提出的问题学生靠回忆书本或简单事实就可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思维迟钝甚至无思维。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创造性地设置有一定开放性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生物组织中物质鉴定时,对蛋白质鉴定的教学,从“阜阳大头娃娃”这个众所周知的典型案例切入,让同学们讨论“如何鉴定奶粉的伪劣以及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来给年轻的妈妈支支招以免上当受害。请大家结合书本P18实验来探讨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体会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三、柳暗花明——及时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如果难度太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用不上,会不知所措,容易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课堂进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游离到课堂外。提出问题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次高三教研活动中,听一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量的关系》公开课,开课老师课上提出:“对同一植物体而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CO2的量有什么样的关系?”结果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授课老师一看“情况不妙”幸好教学经验丰富,立刻领悟到问题跨度太大,难度太高,学生不易找到思维的切入点。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而问道:“从物质角度分析,能够很好表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物质变化及相互关系反应式大家能回忆出来吗?”这时学生就立刻活跃了起来,观察发现有不少同学在纸上准确地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接着该老师趁热打铁,用实物投影打出两位同学写的反应式,和同学们一起从两者反应式入手分析物质变化及相互关系,很轻松找出了CO2的量的关系。可见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其品尝到努力后的成功喜悦。

四、动静结合——改变提问方式,调控课堂气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疑提问,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从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形成心“愤”口“悱”、跃跃欲试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要根据课堂氛围不同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来调控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氛围,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课堂气氛“低迷”时,老师可以创设合理、有效、巧妙、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问一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改变低迷的思维状态;当感觉学生单纯回答问题很单调时,老师可以给他们一定的“留白空间”,自由提问、相互提问,让学生从角色的转换中尝试不一样的学习。在教学“基因突变”时,开始展示的基因突变的实物案例学生很有兴趣,但当分析基因突变的分子实质和特点时,不少学生呈现思维低迷状。笔者此时意识到应该来点“刺激”了,于是从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神七升空”事件谈起,在神七进入太空带去了诸多植物的种子目的何在?从分子水平分析突变的实质?返回地球后将这些种子种植培育都发生了性状改变了吗?是不是都符合人类的愿望?为何还要反复筛选……经过这么一“刺激”发现学生来劲了,又“叽叽喳喳”起来了。

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问题教学法”与高中生物教学[J]《教坛聚焦》2009,(4)

[2]泰和二中政治课堂提问“度”的把握艺术.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浅谈 黑龙江教育学院 .中学生物教学2008(7)

[4]《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余德生.[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8):98-1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上一篇:如何摆脱时间的杀手?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