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的沉沦

时间:2022-06-17 07:11:48

中金公司的沉沦

近日,中金公司新一轮裁员潮引起公司上下极大恐慌,这个打着“大国企”烙印的国内投行大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服软”,正矮下身段“觅食”,寻找市场机会。

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中金公司在国内投行界趾高气扬,一贯以老大自居。这个亲手把中国电信、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送上股市的“红娘”,自1997年中国大型国企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以来,中金公司在日本以外亚洲地区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公司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以及中国公司海外融资,累计总承销金额均名列第一。

金融数据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金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承销收入为10.9亿元,市场份额为20.64%。

一位中金公司的前高管不无自豪地说,“中金开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中国的投行就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由于出身豪门及被公认为国内水平最高,中金公司被视为中国投行界的“贵族”。

然而,自2010年起,中金公司走下坡路。IPO业务急转直下,虽然仍排名国内行业第一,但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到4.13%,2011年又跌到1.27%。

2012年6月5日,证券业协会公布券商2011年财务指标排名情况。其中,中金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为22.57亿元,在券商中排名滑落到17名;其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2604万元,较2010年7.12亿元的净利润下滑96.35%,这是中金公司2005年以来的最差业绩,在券商中排名低至71名,公司净利润率只有1.15%。

2012年前11个月,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承销项目为五家,主承销收入为2.6亿元,在国内券商中位列第八位,曾经投行龙头的光环迅速褪去。种种迹象表明,中金公司已成没落贵族,昔日老大沦为二流券商。

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2年上半年,亚洲投行手续费收入前十名的机构中,有四家是中资机构――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中国银行和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只排在15位以内。

傲慢的贵族

中金公司的沉沦,不可否认与股市低迷的大气候有关。这两年,A股市场熊气十足,IPO业务急剧萎缩,传统经纪、投行业务普遍下滑。统计数据显示,14家上市券商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25.66亿元,2011年642.73亿元,同比下降约22%;实现净利润153.58亿元,而2011年净利润为240亿元,同比下降了55%。

但业界认为,中金公司的沉沦还有其特别的原因――过分依赖大国企IPO自肥的市场资源已经枯竭。

好像从一开始,中金公司就是为大国企IPO而生,伴随大国企IPO风生水起,中金公司也赚得盆满钵盈。1995年,为了适应当时国企重组改革和融资的需要,国务院特批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此后,中金公司的客户基本都是大国企,比如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等,且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都由中金公司做主承销商,大国企的超大发行规模给中金贡献了丰厚的利润。

比如2006年中金公司参与完成中国工商银行A+H股首次公开发行,合计融资219.39亿美元,这是全球金融史上最大一笔融资项目。按照3%的承销费计算,被中国工商银行选中的承销商分享至少3亿美元的手续费收入。

中金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投资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投行界无可争议的领军者和行业标杆。2009年之前,国内投行中除了中信证券偶露峥嵘外,无人能与中金公司比肩而立。

中金公司的贵族血统使其睥睨天下,其业务目标是“抓大放小”,对渴求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则羞与为伍。而如今,得大国企IPO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正排队上市的710家企业中,大国企寥寥无几。同时,由于缺乏做小项目的经验,中金公司也没有抓住中小企业集中上市的机遇。截至2012年6月底,A股有710家企业处在审查通道,中金保荐的项目仅有22家。而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每家都有50个左右的IPO项目。

另有业界人士认为,逆市扩张是其沉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促使华尔街大裁员,中金公司趁机抄底,收罗了不少海外高端金融人才,这些高端人才身价不菲,但如今却在中金公司无事可做,既加大了中金公司的人力成本,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

据悉,2010年底,中金公司的员工总数猛增到1800人,大批新人的加入并没有提升中金的业绩,而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2011年中金的业务及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85.4%,而同类券商一般在40%左右。

再者,大国企的弊端也一直与中金公司如影随形。国务院的红头文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中金公司大国企的身份,抱着政府的奶瓶吃政策饭,在国际市场上与高盛、摩根大通、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这些国际投行大佬相比,中金公司其实还十分稚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时,两大股东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占股43.35%和34.3%。在摩根士丹利2010年退出中金之后,中金内部原本稳定的架构出现动摇,尤其是随着投行部和研究部的哈继铭、贝多广、丁玮等知名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相继离开,高层人事震荡对中金公司业绩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转型求生

那么,中金公司还有机会“翻本”吗?这要看中金公司的心态、智慧和运气了。

心态比项目更重要。业界人士认为,中金公司首先要调整好心态,放下老大的架子,与二流券商们一块“觅食”――这可能要丢面子,但有项目做总比挨饿要强。但中金公司真要放下身段去市场上和中小券商PK,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1年初,中金公司组建了约60人规模的成长型企业融资部,致力于发掘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但是,对于中金这样比较规范化的国际投行来说,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同样的人力成本付出、财务支出,却只能获得较少的中介费。所以,几年过去了,转型并不顺利,恋旧心理作祟,怀念走大客户路线的美好时光――中金公司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很难改变。

眼下,中金公司正断臂求生,力图从沉沦中挣脱出来。有专家为中金支招:坚守跳板――在国际化方面,中金公司已走在所有国内投行的前面。2005年,中金公司在美国首开海外全资子公司,2008年、2009年又分别在新加坡、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其IPO项目已经扩展至纽约、新加坡和伦敦。

也许,充分利用好海外市场的跳板,这个庞然大物会再度起舞。

上一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焊接基础课中的实践 下一篇:小议音乐教育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