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6-17 06:09:41

关于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挖掘新课程的思想,在实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也正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那么,地理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呢?

一、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对班级实行有效分组

先与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接触交流,以便更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性别、性格、地理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分出四个大组。在此基础上,每大组又分成三个学习合作小组,即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这样可以保证在上课时学生不需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全班大概可分出十六组,每组四人。在各小组人员确定下来后,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本小组的学习带头人。这样,合作学习小组才正式成立。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分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更方便地交流,更深入地思考,更有效地合作,也更大程度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对于学习小组人数的确定一定要做到合理,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最为合适。

对于小组内的成员组合也要做到科学,学习小组成员不同的性别、性格、心理、学习特点等正是分组时必须考虑的。分好了小组,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时甚至可以优化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努力营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努力营造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情境,制定好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所有学习程序,并当堂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地形》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各小组共同完成一幅可以拼起来的中国地形图。具体要求如下:先用简笔画画出我国的轮廓图并描出北回归线、30°N、40°N、50°N四条纬线和90°E、100°E、110°E、120°E四条经线,然后用纸片剪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轮廓并写上地形区名称,再由小组合作把剪下的地形轮廓贴在中国轮廓图中。各小组的任务由小组长分工,于是,学生们画图的画图,描线的描线,剪纸的剪纸,填名称的填名称,忙得不亦乐乎。我边在下面巡视边观察各组学生的动向,偶尔还提一两个问题:30°N这条纬线经过哪些地形区?90°E这条经线又经过哪些地形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地形区的位置。下课前,我将各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出来,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简要评价,指出各组的优点与不足。地理新教材中每一章均可以设计出两到三个适合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多肯定成绩,多找机会激励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且持久开展,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其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开展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以及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教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夸奖的动作都可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由合作成功带来的愉快与喜悦。

此外,对于小组,可根据各小组的课堂表现由全班学生集体投票评出“最具活力小组”、“团体金牌奖”等;对于小组里的成员,也可由小组内部成员根据其表现推荐出本组的“表现最佳奖”、“最佳合作能手”等,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彼此了解,也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同时,还能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我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同样,我再强也只是小组中普通的一员。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一节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幅某天中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并比一比、评一评谁模仿得像。结合近年我国北方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这一事件,让学生分组去收集雾和霾产生的不同原因及各自产生的影响,集体讨论影响空气质量优劣的原因,并共同探讨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引起空气质量变化,最后号召学生过低碳生活,要保护环境,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从而使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逐步的发展和一定的提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持久开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让学生在探究中点燃求知欲望 下一篇: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学策略研究